元电影批判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8月11日
元电影批判
写了不少影评,做一个元批判,讨论怎么做影评。
META
meta
本来在形而上学上指xx之后,后来逐渐延伸为xx之上,逻辑上有点像xx之前。
比如说,逻辑上要先有关于影评的标准,然后才能做影评。
但实际上却往往是现有影评,后来再总结出标准。
所以说某些形而上学确实挺脱离实际的。
多向度批判
我认为做电影批判,乃至各种批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多向度。
不只是一个分数
可能是各种打分网站的影响,很多情形下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被简化为一个分数,或者单纯的好或不好。事实上,对一个批判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它完全可能从一个角度上是优秀的,而另一个方向是是劣质的,任何角度的判断都不能主导整体判断。
保留单向度思考方式,可能是思维的懒惰,也可能是《单向度的人》指出的那样是一种意识形态影响。
比如,《好东西》的内容和主题是好的,但是台词、场景设计呈现超长脱口秀的观感,这两者是互不矛盾的。类似的,《魔童2》有优秀的特效,但情节老套,节奏拖沓。
审美能力
很多电影因为观众的审美能力而经受无妄之灾。这不是用一个向度取代多个向度的问题,而是缺乏某个向度的审美能力。无论电影还是其他文艺作品,“好看”都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不是只有引人入胜的作品才值得一看。相反,有一些看不下去硬着头皮看的作品,也有其审美价值,甚至可能是更深刻的价值。
文艺作品不只有娱乐作用。
现代艺术
审美不止停留在原始的愉悦满足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在现代艺术发展中可以看到。简而言之就是不止追求“画得真像、唱得真高、弹得真快”。
很多现代艺术是需要背景知识才能够欣赏的。比如抽象艺术对观众感受的侧重,修拉的点彩画对视觉成像的探索,至上主义对抽象概念的研究,当然还有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背后理念的呈现。
比如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又臭又长,沉闷无聊,不知所云,究极折磨。但是毫无疑问是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品。类似的,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笑而作品对一些人来说也是阅读困难。如果没有这个审美能力,那就丧失这样一个向度的评价。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不带脑子看就还能看”。如果放弃某种审美能力,那么别人从这个审美角度做批判时,也只能保持沉默。这个道理就类似于,没看过电影就不能喷。
不同的审美取向
有时不同的人虽然有某种审美能力,但审美取向是不同的。简而言之,我之砒霜,彼之蜜糖。然而,接受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审美倾向,似乎并不容易。
菲兹杰拉德
The test of a first rate of intelligence is to have two opposed ideas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另一个出处
似乎有另一条出处:托利德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比如我喜欢2D动画而不喜欢3D,但这明显是审美取向不同而没有对错或高下之分。
评价的标准
诚然审美取向会因人而异,且可能没有对错之分,但可能出现套用错误的标准尺度去评价。
比如《john wick》就是个纯粹爽片,因为赚钱了所以扩大世界观,这时候又去深究杀手世界的权力结构合理性,这并不合适。
在比如《罗小黑战记2》,这是一个群像电影,事情集中发生在两三天内,角色没有弧光是很正常的。用第一部的公路片风格来要求第二部,是不恰当的。
类似的,漫画《一人之下》是以主角为线索的群像漫画,觉得主角太菜不热血,这样的评价体系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影评的局限性
虽然主张影评或批判要多向度,但实际的影评总是有各种局限性。
篇幅的局限性
首要的局限性就是篇幅。纵使想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批判,但往往因为篇幅原因只能提及其中的一部分。
这里的篇幅有诸多语境,比如公众号、博客这样相对长的,和朋友、网友聊天的交互式,也有小红书repo、微博评论,乃至一击脱离的评论区。
个人滤镜
有时个人的生活经历滤镜会影响评价。
比如对《爱情公寓》的评价,很多人当时没有看过美剧,只看过这个。
它确实好笑(因为《老友记》就是好看),给当时的我也带来很好的体验,但它也确实抄袭,而且汉化的效果一般(国内真有社畜住一起天天下班去酒吧的吗?)。
立场
观众本身的立场,或者作者的身份立场,也会影响。
例如,女性主义狂热者在所有问题上都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做评判,对其他角度视而不见。比如说同期上映的《芭比》和《奥本海默》,硬要给后者套上老登电影的名号,使我脑子抽筋。
我们需要多元化的立场,而不是一个立场去扫平所有异类。我们要有《好东西》《芭比》,也要有《奥本海默》《教父》,有黑色电影《新蝙蝠侠》,有后现代搞笑解构《瑞士军刀男》,反对后现代的存在主义视角《瞬息全宇宙》《一个名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登味刺鼻但充满想象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有反思PTSD的《现代启示录》,有追求自由的《肖申克的救赎》,有《钢琴家》《美丽人生》和《无耻混蛋》,有《我,机器人》和《AI》
不要固守自己那一点点思想和立场,这个世界很丰富。
作者与观众
最后探讨一下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这里只放一些思考材料作为引子(因为写不动了)。
罗曼·罗兰说作者已死,但观众当真掌握作品的完全解释权吗?
有时作者并不完全是任人宰割,有时也会向观众进攻。比如《小丑2》,反对观众对第一部的解读,于是用一部反叛式的歌舞片来讽刺(部分)观众鼓吹亚瑟小丑的倾向。
催更者死
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当下作者声称“催更者死”是被多数人厌恶的,但观众却可以声称“寄刀片”而不被批评。
而且实际上作者没有杀害读者的能力,而读者是真的可以寄刀片。比如EVA期间甚至有恐吓信。
似乎是一种奇妙的权利不对等结构。
另外,观众对作品是否应当有所尊重?
小美小帅版5分钟电影显然是不尊重,但是《鲨卷风》真的需要尊重吗?
《奥本海默》这样的院线电影,在线下看会有巨大损失(比如奥本海默在日本投弹后的胜利演讲,影院及其震撼),那么是否有必要去影院(当然有时候尊重听费钱的)?
另外,无论是否包含悬疑成分,作者通常是希望观众没有被剧透。在这个前提下,按作者的筹划去欣赏,是否是更恰当?
在作者与观众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层,既所谓的资本,这一点从商业电影、文艺片的似是而非的界限可以一窥。所谓商业电影,既束缚创作者手脚,又限制观众的观看方式。当然也不乏在商业范围内仍交出出色答卷的大师,比如诺兰、卡梅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