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危机和存在主义

HiraethEcho

虚无主义、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

  最近不少身边朋友遇到存在主义危机,来找我聊天,起手一句:“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声称不想做“快乐的猪”了,想要我推荐一些入门书。严肃中透露出一丝荒诞,我的评价是,放假放的,春节闲下来看一眼,才发现自己的生活一片狼藉,再加上无所事事想东想西。然而仍然值得写一篇博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update: 2024-04-04
回旋镖了,考博之后我的生活才是一片狼藉。然而,我能如我所写的这样生活吗?

  不过首先,要来一波免责声明和劝退:我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也都处于存在主义危机之中,我的看法和建议只是个人观点,也有可能加重病情。另外,以我读哲学类书的经验,想从这里找答案是不可行的,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大抑郁与存在主义危机

  先谈谈这种当代年轻人中常见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人生的意义”的疑问,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等等。在学习中、工作中,感到迷茫和无意义感,于是产生无动力感,以及我个人体验最深刻的,一种与世界的离异感。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对这种感受有过精妙的描述

某些境况下,一个人被问及他的思想本质时,答道:“没有任何本质”,也许是一种虚与委蛇吧…
背景某天势必倒塌。起床,有轨电车,办公或打工四小时,吃饭,有轨电车,又是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个节奏,循此下去,大部分时间轻易便过。
不过有一天,“为什么”的疑问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的百无聊赖中开始了。
…唯一可肯定的:世界这种厚实和奇异,就是荒诞。

一个男人在封闭的玻璃亭中打电话,他的声音听不见,但看得见他拙劣的模拟表演。我们不禁想问:他为什么活着?…
其实最让人惊讶的是,大家都活着,却好像谁也“不知道”似的。

在萨特、加缪之后,随着电视、广告、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发展,诸如达达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宏大叙事与二元论逐渐破灭,我们迎来的后现代式的大抑郁时期。

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首先是一些胡说八道。某种意义上,黑格尔一举解决了古典形而上学问题,但还是留下了一坨,哲学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一个哲学理论即使在它自身的逻辑上看似完美无瑕,也依然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在科学的围攻下,整个形而上学大有被扬(弃)了的趋势。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理性或者“逻各斯”的风格,也并不在被视为必须的思路。

  尼采首先将理性的日神精神拉下神坛,将酒神精神推上去。不仅如此,他还裹挟着全人类,一同杀死上帝。当这个形而上的永恒被杀死后,虚无主义便接踵而至。胡塞尔开启了新的哲学方向,利用意向性等概念,悬置不可知的一切,然后重建形而上学,“从事物中拷打出存在来”。胡塞尔的明星学生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Dasein)、上手性(Zuhandenheit)、在手性(Vorhandenheit)、畏(angst)、烦(Sorge)、沉沦、常人等概念(开了自己瞎jb造词的坏头),写了《存在与时间》。然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不算严格意义的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运动是由后续萨特、加缪、克尔恺郭尔、梅洛·庞蒂、波伏娃等人发展起来的。

  尼采指出了人生的虚无本质,带来了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人自为的自由,要人创造自身的意义;加缪指出在无意义之外,世界和生活同时也是荒诞的,唯一正当的立场是反抗命运。

从形而上学到心灵鸡汤

  存在主义在二战前后能够流行,某种意义上是因为它具有“简化”的属性。存在主义本身是继承自现象学运动后的关于存在的哲学,但它同时也产生了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这样的价值伦理判断。这个判断简而言之,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回答,就是在生活中“创造意义”。但这里我尝试也从存在主义的形而上意义出发,来阐释这碗鸡汤。

  亚里士多德事物如何是其所是的原因分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后来又简化为形式与质料两种。在柏拉图看来,形式与质料可以分离,形式即理型,是形而上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形式无法脱离质料,虽然事物的形式成分越多就越本质,但不能单独存在。但他们都认为,形式是事物是其所是的本质。我们沿用四因的术语:例如一个玻璃杯,它的质料是二氧化硅,它的形式是二氧化硅的排列形式和杯子的整体形状,它的动力来自人打造它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被制造出来行使作为杯子的功能,这四种原因使得玻璃杯是玻璃杯;例如山河湖海花草鱼虫,它们的质料是组成它们的物质(这是种物理主义风格的描述),它们的形式是质料构成整体的方式,动力来自基本规律、自然环境、生物本能等等,它们的目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精神,在虚无主义看来就是没有目的。这些事物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存在,它们是“自在”的存在。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者说,人是其所是的原因是什么,人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呢?人与其他事物的一个区别是,人是没有目的的。虚无主义给人的冲击,就是指出了这个真相。

Nobody exists on purpose.
Nobody belongs anywhere.
Everybody’s gonna die.

对目的因的否定,就是对通常“人生意义”的否定。人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应该做什么,无论是产生价值、获得成就或者直截了当的吃喝玩乐满足欲望,这些都是人的目的。不幸的是,这样的目的不过是一种幻觉,一旦从日复一日的繁忙中认识到这一残酷的现实,面对意义的消失时,存在主义危机就到来了。

  萨特等人并不否认目的因的消失,但他的回答是,人与其他事物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人并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自为”的存在。人的行为而非存在,才定义了一个人,才使得人成为人。人虽然没有目的,但人有动力,而且人的动力并不来自外界迫使,而是来自人的意识和自由。或者说,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先于本质(自在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自为)自由。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十分特别的,人是被“判为”自由的。人没有不自由的权力,人是不得不自由的,永远自由地进行着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种自由正是来自虚无。正因为人生无意义、无目的,所以人不被任何事物约束,即拥有着完全的自由。人时时刻刻有着完全的自由,并且被迫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注意,这里说的自由是一种形而上的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例如人事实上有着杀人放火的自由,但在道德价值上人不应该这么做,但是人确实有自由这么做。这种自由是可怕的,人是被自由裹挟着的:

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就无所不可了!

试图否认这种自由的人,声称“身不由己”的人,是在通过自欺来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逃避某些后果。他选择了束缚自己,但这样的选择是他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欺否认了自己的自由,进而也就否认了自己的意义。

  从如上对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分析出发,进而简化成这样一句鸡汤:人生没有意义,但可以自己创造意义。这就是说,人的意义不在于存在本身或存在的目的,而是存在的形式;有意识地行使自己的自由,在行动和选择中实现自己自为的存在,实现自己的意义。

人道主义: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

  前文所述的自由乍一看很容易走向尼采的超人哲学,进而开始“重建道德体系”、“重估一切价值”了。但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人是自由的,不仅这一个人是自由的,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能处于自己的位置面临相同的选择,每个人也可能在别人的位置面临他们所面临的选择。那么,当一个人做选择时,所身负的自由不仅是他自己的自由,事实上也是全人类的自由;他必须行使所有的自由,为全人类做出选择,并为所有人承担后果。

和尚跟我说,万物呢,是由千丝万缕的因缘所组成,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如果我不是来到这个村子,我就不会认识阿玉,阿玉的前夫不跑掉,我就当不了她的丈夫,如果我没有去柜坊,就不会碰上那两个重犯,他们两个就不会死,你就不会跑到这里来。所以人又怎么会有“自性”呢,如果一个人犯错,也就是众生犯错,每个人都是同谋者
———— 电影《武侠》

在小说《鼠疫》中,记者朗贝尔最终放弃出城,而是留下来做志愿者,那便是他在当时的处境下,为全人类做出的选择。

  萨特将个人自由与全人类的自由绑定,使得人以这种形式真切地、强烈地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人的世界里。尼采则用“永恒轮回”将人从时间上与自己绑定起来。所谓永恒轮回 ,和庞加莱回归 类似,指由于时间的无穷,总会有新一个自己再一次面临当下的选择。那么,当下的选择,不仅是为当下的自己所做的选择,同时也是为无穷时间里每一个自己做的选择,因此这个选择不仅为当下的自己负责,还要为每一个自己负责。人的选择应当是让自己永不后悔的选择。

  当然,无论尼采还是萨特,他们提出的前提都是一种假设。但即使是假设,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如何生活时的准则:为全人类负责,为每一个自己负责。

荒诞:否定与反抗

加缪在存在主义的人的绝对自由的意象上又夺走了一步,即断言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有做事和思考的自由,但并没有做到事情或想明白的自由。

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或者说主旨信仰,就是运用理性理解世界、存在和自身。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是人的悲剧,遇上荒诞世界后,无法理解和无能为力的悲剧。

当人被抛入荒诞世界时,手无寸铁,孤苦伶仃,无路可退,无处可去,无法理解。人没有目的,也没有价值,人的行为不仅无意义并且是可笑的。在这种境遇下,“依什么生活”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常见的解决方法有不少,例如

  1. 回归本能。例如欲望,单纯的想要本能的享受,吃喝玩乐。于是努力赚钱,或者不。总之,及时行乐。
  2. 寻找价值或使命。例如建设国家、社会,维护世界和平,追求社会地位或尊严等。
  3. 锚定某种梦想/理想,例如成为艺术家、作家,或者科学家,或者像马斯克那样上火星之类的梦想。
  4. 信仰,无论宗教式的信仰,还是例如物理学家、数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信仰。

第一种似乎是对人理性能力的否定,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浪费(当然,浪费也能使人快乐);第二种虽然看似高大上,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构建,它并不是人自身的价值;第三、四种可以称之为自身的价值,也可称之为一种自为式的自由。然而加缪对克尔恺郭尔这样的宗教式存在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批评。在他看来,克氏的“跳跃”,一种跃入永恒,和其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信仰和人生标定事业的生活方式,本质上不过也是一种哲学自杀罢了。选择一个目标,或者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一种意义,并为此努力生活,事实上是一种逃避。因为无法面对无意义和荒诞性,因为(像基里洛夫那样)无法接受“这世界没有一个上帝”,因此创作一个上帝,创造一种价值,把自己的理性封闭在可理解或者自以为可理解的范围内,于是便可以自欺欺人地生活了。

既然加缪将之称为“哲学自杀”,自然是否定这样的生活的。在他看来,唯一正当的生活方式,就是反抗荒诞。自然,人是必不可能反抗成功的,就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惩罚一般,注定徒劳无功。但是,他毕竟是在反抗着的,他没有投降,也没有逃避,这毕竟是他的巨石,和他的生活。即使无能为力,也要尽可能多的、丰富的去生活,去认识世界和自我,去体验、经历。

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使我逃进意义或欲望的虚无中去。

推荐

书:

  • 西西弗神话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存在主义咖啡馆
  • 罪与罚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群魔
  • 标题: 后现代危机和存在主义
  • 作者: HiraethEcho
  • 创建于 : 2024-03-02 00:17:00
  • 更新于 : 2024-09-18 19:49:25
  • 链接: https://hiraethecho.github.io/hexo/essays/introexistentialism/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