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反思

HiraethEcho

一些反思

本来是对第一篇关于脱口秀的博客的补充,但是写太长了所以分出来单独一篇,另一篇是对脱口秀评论的补充
反思一下自己,包括写作和其他各个方面。

傲慢

无论是博客还是日常生活,我都有被指出我显得“傲慢”,这一点我逐渐有所自知。不过还是有需要分析的部分。
我想我的傲慢和我某些自卑心态有相同的来源,有点类似厌蠢症的心理和表现。也许在我的认知里有一个类似“超我”的存在,他相信“知识就是最大善”(这个善不是善良,而是指人应当有的德性,大概这么个意思),所以对于无知识的人十分傲慢,包括我自己,或者说尤其针对我自己。这似乎可以解释我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表现,因为这个“超我”比我强太多,他傲慢地认为我是个顶级彩笔。被凌辱的我自己在发现有人比我还菜的时候,就会转而同样傲慢地对待他们。事实上我在尝试修正,人的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认知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这个素质极差的“超我”还是会偶尔跳出来开嘲讽。这不好,但我不知道怎么办。

另一方面,也许可以称之为某种狡辩,我想要放两件事在这里。不过要声明,我只是放在这里,不代表赞同,而是提供一些思考材料。
第一件事是(据说)对乔布斯的采访,记录片《遗失的访谈》的摘要总结,大概是视频42:10左右。大意总结为

与优秀自信的人合作,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大家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合格,你要做的无非是提醒他们,清晰明了地提醒他们恢复工作状态,同时不能让对方怀疑你的权威性。要用无可置疑的方式告诉他们工作不合格,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总是采取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有些同事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有些人接受不了。

另一件事是对Linus的采访。众所周知Linus的嘴很臭,还经常在linux内核项目的邮件列表里公开喷人,在采访中有观众提出关于尊重他人的话题,Linus的回应是:我不知道你们在什么环境中成长,在我成长的环境里,你需要赢得尊重。我是个烂人,我就这样,受不了可以去找你能忍受的人合作。

无法共情的男性

除了“傲慢”外,朋友还指出“男的永远无法共情女性的”。

第一反应是多少有点困惑,因为我觉得我写的是脱口秀的表演,我的攻击主要是针对关于脱口秀文本技术,而不是抛开外在形式的内容本身。虽然也可以狡辩“评价冰箱不需要会制冷”,但这种外行评论内行并不可取,是可以批评的。但是说我无法共情,似乎是在指责我对脱口秀内容无法共情,可是我没说这个话题啊,这使我有点摸不找头脑。
然后又重看了博客,发现我写出来的效果和我想要写的内容出现了很大偏差,我的表达确实更像对脱口秀内容的厌恶。这时我发现,把想法写清楚比说清楚要难很多。尤其因为在数学论文写作训练下,我倾向于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表达,并且倾向于“拆掉脚手架”。

一个自我指涉式的例子:“拆掉脚手架”是对一种数学论文写作风格的描述,它是指隐藏掉思考过程,和各种补充信息,只留下最后精妙的论证或构造。这样一幢高楼虽然成立,但很难被理解。在数学论文中,证明的完整性是相对容易检验的。但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简单的逻辑和推导,有时我得出某些结论或阐述某些认知会省略很多论证,尤其在写作时会扔掉更多这样的“脚手架”。比如这一段话就是对上一句中“脚手架”的解释,通常我会把它扔掉,但这次我要尝试改变,留下来。

所以被误解然后被指责,主要责任还是在我。

另一方面,男性真的无法共情女性吗?或许确实,并且同样的,女性也无法共情男性。仔细想想,人能够真正共情另一个人吗?
我个人的感受是,不能。所谓共情,或者说“感同身受”,是因为自己确实有过相同经历,所以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并且认为对方是同样的感受。我举一个也许粗俗但容易理解的例子,踢球时被击中下体。我被踢中过,很多次(惨),所以当别人被踢中时,我可以与之共情。然而事实上也不能,因为我并不是此时此刻同样感受到痛苦,而是我记得这种痛苦;并且我不知道这一球的力度、位置和我遭受的是否相同,即使相同,人与人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被爆蛋后先开大脚解围再倒地)。所以我的看法是,人不能和他人感同身受。
然而,即使不能完全共情,但至少一些情况下可以理解对方的处境,比如被爆蛋的痛苦,生理期的不舒服,月初大手大脚花钱月底只能吃土,明明很困但就是要熬夜刷无聊的手机。因为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可以尝试理解,能够互相理解就能帮助减少分歧和矛盾(但也可能有人利用这种理解来损人利己)。
但是,男性无法理解女性的生理期痛(虽然很早就学习过基础生理知识,对“子宫内膜脱落”这样的生理现象大为震撼,并且认为“这也太惨了,一定很难受”,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到底多难受,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令我很难过),女性很难理解“男子气概”的要求对男性的束缚(这里再推荐一次《犬之力》)(当然女性有类似“淑女”这样的束缚,二者可以类比但也有不同,所以我用很难理解而不是无法理解)。男性难以理解“男性凝视”等对女性造成的困扰,女性也难以理解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参考《单向度的人》,有兴趣的话可以看我的读后感)和父权制(参考《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混合出境下男性面临的经济压力。
这样看来,似乎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理解。可是,我认为这不能作为互相攻击、反对和不尊重的借口;或者说,恰恰是因为互相尊重,使得即使不理解互相的处境,人们依然有可能互相帮助、体谅,并且共同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再放一些思考材料,非常有趣:在卫生棉条的发展史中,现代卫生棉的雏形纸浆式卫生棉条是男性发明的。

辩论、争论、讨论,以及输出观点和男性说教

再谈论一点关于博客的内容,以及我对各种交流方式的看法。

讨论出“真理”

长期以来我都不喜欢辩论,准确地说是不喜欢“辩论比赛”的“概念”,可能受到庄子的影响: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 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在我早期的认知中,辩论比赛在于说服对方,将自己的观点输出出去,而无所谓真正正确的观点是什么,甚至当辩手需要持有的论点与其自身的看法相悖时,也只能搁置自身的矛盾而“言不由衷”。在古希腊,这被称为智者学派,但他们的技术也被称为诡辩。当然,后来我了解到其他观点,即辩论比赛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对方,而是裁判与观众。辩论技巧也锻炼人的思维逻辑能力,使人辨证看待问题。(不过对于学数学的我来说,不完全开玩笑,锻炼逻辑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数理逻辑》。)然而辩论比赛的形式依然使我反感,它使得人与人的沟通呈现封闭性和攻击性,这无利于“真理越辩越明”的宗旨庄子有过关于辩论的看法:
至于争论,则是更加糟糕的情况。争论似乎只是为了说服对方,甚至不在乎所持观点的正确与否。在某些尴尬的情形下,也许争论中突然发现确实是自己出错,却依然强行攻击对方。这种沟通不值多提,且放一边。

庄子的论证有两个前提:否认客观正确观点的存在,否认人的观点可以改变(为正确的观点)。我认为这两条前提并不正确,并且通过讨论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分歧、达到一致。首先,人为什么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观点呢?我们做如此假设,即人对事物产生观点,需要

  1. 人认知事物;
  2. 人依据理性或感性处理所认知的内容;
  3. 得到观点。

首先的分歧在于认知的分歧,讨论的双方也首先需要互相补充各自的认知。大部分分歧可能只是定义的分歧,这也是各自认知的不同。其次是拥有知识的不同,包括“没有共情能力”或者“无法感同身受”也是不同。例如在女性卫生巾或生理期的问题上,男性经常没有相关知识,也没有切身感受,很难有共同的认知。在这两者达成一致后,在理性或感性的处理下也可能到达不同的结论。我的理性看法是,同样的出发点下,通过理性应该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理性并不因人而变。然而,很难保证用纯粹的理性得出结论。即使可以,不同人的理性是否真的相同,也是存疑的。因为“人的理性相同”是“我的理性”的结论,这是个自我指涉式的难题。即使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但我依然猜想,在相同事实认知下,通过理性可以做出相同的事实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是使用感性来处理认知材料,那么可以很有把握地说,结论会互不相同。不过这样的“价值判断”的分歧似乎没有必要消除,也可能无法消除。甚至也许正是这样的不同,才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真正的区分。
在我看来,讨论是消除“事实判断”分歧的办法:首先互相补充对方所不知道、不了解的关于事实的认知,可能也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然后互相分析对方的逻辑漏洞(非完全理性人总是会有逻辑漏洞),以此获得共同的结论。可以看到,有效讨论的重要前提就是,以获得正确结论为目的,而非声明自身主张、说服对方,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观点和阐述的内容,并且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无疑是困难的。

男性说教

在沟通过程中,免不了出现自我声明的部分,尤其在互相补充关于事实的认知的阶段。然而“告诉对方我所知道的事”和“让我来教教你”的区别似乎相当微妙。以我个人而言,我表现得像是很喜欢“让我来教教你”,有时也在反思我是否具有“男性说教”的问题。我想“男性说教”的错误分为两个部分:“男性”的部分是指,在父权社会下,男性通常自认为是“主要角色”,并且有权力向“次要角色”(通常语境下是指女性)输出;“说教”部分是指,不经对方许可强行说教。
身为男性很难分辨我是否自认为是“主要角色”,但我很少抱有“说服对方”的心理去说教,大部分情况是“我知道这么个事,给你也知道一下”。当我表达自我观点时,我通常也只是想表达一下,并不需要对方认同;我确实经常反驳别人,不过这时我主要是出于“为对方补充认知”的原因,并且我给出的观点或看法更多是我读书或看视频学习到的其他人的看法(比如列举各个哲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此处插播一条广告,B站up主 大问题 有很多这样的“哲学家开会”视频,推荐一下)。这样看来,恬不知耻地自夸一下,我与人讨论/争论中对对方的反驳更像是苏格拉底式“知识的助产士”的交流,区别在于很多情况下我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因为我自认为对事实的认知不够、相关知识也不够,我与人讨论是为了用对方来补充我的认知(这么一看还挺自私的)。
另一方面,我很确信我经常不管对方愿意与否而开始输出。过去我常会有“这你都不知道”的惊讶,和与之而来的“我知道,我比你厉害”的自负感。现在我很少会因此惊讶,因为人与人的知识分布确实十分不同,也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也不会因此自负,因为我多知道的事情就只是知道了而已,只是读了一点书,或者看了某个科普视频,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我只是因为好运所以有这样闲暇时间而已。但是我现在依然会惊讶于“什么,你不知道而且还不想知道?”确实当我以分享知识的心态输出时,呈现出说教的倾向,并且容易使人反感。但我个人很乐意被人这样输出,甚至经常直接向对方提问以迫使对方向我“说教”(例如在酒吧我向陌生人学到了一些戏剧、电影、文学批评的知识)。所以,我有这样“说教”的错误吗?我需要改变吗?如何改变呢?

我就要攻击!

最后再说一些放飞自我的内容。

可能是某种心理阴暗的表现,但是我还挺喜欢讽刺、攻击的。我喜欢有冒犯性的、攻击性的交流,只要攻击对象是事情本身,或者是对方的知识范围,而非人身攻击。同样,我也希望有对我的攻击,但要保持在我所阐述的内容、观点或我匮乏的知识,而不是对我本人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对我品性的攻击对我来说没什么攻击性,因为我(像Linus)一样自认为确实就是个烂人;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的攻击,或者说言之无物的攻击,也挺无聊的。
另一个原因是,我的体验上,攻击性交流通常会更高效。只要双方先把尊严放在一边,先直白地谈论事情,减少情绪性输出,仔细思考对方的表达,快速直接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切都很流畅。比如说和大佬交流数学问题时,一开始可能先尊尊敬敬开个头,小心的使用“您”、“请问”之类的词汇,然后针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有互相尊重了。有错直接指出来,有不懂的直接问,发现错了直接承认:“哦你说的对,这里我搞错了”。

所以,在我博客这片自留地,一方面要改善表达能力,尽量减少思想到语言的偏差;另一方面我依然想保持攻击性,并且欢迎对我的攻击,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希望可以通过激烈、高效的讨论,一同获得对世界更好的认识。

  • 标题: 一些反思
  • 作者: HiraethEcho
  • 创建于 : 2024-10-13 00:00:00
  • 更新于 : 2024-10-15 00:00:00
  • 链接: https://hiraethecho.github.io/hexo/essays/introspection/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