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8月29日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
算是之前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后续,尝试将科学放在哲学的体系里来理解。具体来说,将科学看作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Caution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思考,我并没有系统学习相关科学技术哲学或别的理论,更多的是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总结。
我只看过一点哲学史和科普视频,下列观点都是自己不成熟、不系统的看法,必然有错误之处。请读者辨证、批判地阅读。
并欢迎交流。
Note
如果读者是相关专业学习的,或者有自己的看法,欢迎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或者交流观点。
什么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
当要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时,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方法论,因此也要知道与之相关的前置问题,即关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问题。这样一条路线是我在读西方哲学史,尤其是相对经典/古典的哲学部分时,总结出来的一个脉络。
本体论
本体论可能是最早的西方哲学话题,大部分哲学史会把泰勒斯视作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并且其主要哲学观点就是世界的本源是水。他之后如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等提出来各种关于世界的本源的看法。粗糙地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大概是本体论研究的内容。大多数人中学政治接触到的哲学中,关于世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也可以归于本体论问题。另外,例如“世界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当然也是本体论问题。
当然,随着形而上学发展,本体论的含义也有所变化,有诸多关于主体、实体、还原论等内容,这里不展开讲了(主要是我也不懂)。
认识论
在本体论之后的,就是关于认识世界的问题。无论其本质如何,作为处于世界之中的人来说,总要认识或尝试认识世界。
那么,人能认识世界吗?人如何感知世界?人的感知能够真实反映这个世界吗?作为近代哲学的开端,笛卡尔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在其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论述中,在怀疑一切的前提下,首先通过“我在思考”来论证自己存在,接着论述了上帝存在和心外世界存在。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论述了这样心物二元论下,“心”和“物”的交互问题。当然,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作为一个例子,著名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可以归于认识论的内容:什么是认识世界,以及能否认识世界?
知识论
我不太清楚知识论的发展历史,也不清楚较为准确的定义,这里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例如,知道自行车保持平衡的方法、转弯的方式,和会骑车是不同的知识。
如果要考虑“科学能满足我们对真理的需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否是知识,属于哪一种知识?
关于知识论的话题,也许会有单独的博客。
方法论
认识论是相对形而上的问题,而方法论就是相对形而下的问题了。我们怎样做才能认识世界?本文想要阐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下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来阐述科学的内容。
什么是科学
斗胆为科学下一个定义:
自然科学指的是关于描述、解释、预测、改造自然世界的知识。
那么在上述的框架下,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前提是什么,以及作为方法论是什么?
这一节是我个人的看法:科学最显著的特点,实际上是有效。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上,科学都是不可靠的。但在实践中,它是最有效的。
本体论前提
科学的本体论前提,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或者物理主义,即现实世界存在。进一步的,这个世界不仅(物理意义地)存在,并且是有规律的。
不重要的碎碎念
我(没有证据)的感受是,大部分人从中学政治学到的唯物主义很接近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并且用“主观能动性”来解决过往的二元论问题。但是如列宁所言
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聪明的唯心主义这个词可以用辩证的唯心主义这个词来代替;愚蠢的这个词可以用形而上学的、不发展的、僵死的、粗糙的、不动的这些词来代替。
认识论前提
在世界存在并且有规律的本体论前提下,相应的认识论问题就是世界和规律是否是可认识的?这里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不可知论可能:
有没有可能这个世界的规律本身就能推导出,智慧生物无法认识全部规律?
进一步的,这个规律也能推导出,智慧生物无法知道自己能不能认识全部规律?
面对这些问题有三种情况:
- 没想过;
- 认为人最终能认识规律:
没有无法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至于这个尚未,是多远的未来,不好说。 - 不在乎。
逼近真理
似乎一个很常见的观点是,科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无法达到真理,但是可以在无限的过程中逼近真理,就像单调有界的数列有极限一样。
不过这个比喻有两个问题:第一,假设科学发展是单调增的,且不论是否单调,《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的范式转变这一概念,就认为科学并不是一个可增长的过程;第二,同样像单调有界数列一样,这个极限并不一定就是那个界,换句话说,科学方法逼近的那个理论,也可能不是真理。
很明显这种可能如同休谟的不可知论一样,容易引向怀疑论立场;但同样像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者”一样,科学家依然可以做科学的实践活动。
科学的知识论
前面描述的脉络是,世界如何存在-我们是否对世界能有认识-怎样实践来认识世界,最后我们要得到关于世界的知识。
虽然“什么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在科学领域,似乎主要指命题判断这类知识。但我们依然要问:怎样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科学知识?
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应当是可证伪的。这一点将科学与宗教区分开来。费曼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车库里的隐形龙。一个无法被证伪的、对所有现象都有解释力的理论,除了解释外没有其他作用,这是一个科学意义下没有价值的理论。
Tip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新理论提出时,往往没有证据支持,且新理论的解释性也不强。比如日心说在提出之初,准确性并不如地心说,并且本身也有当时认为自相矛盾之处。一个理论从提出到完善,很可能经历过看似明显错误的时期,如何保护这样的理论的发展,也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
终于,在大量的铺垫之后,可以具体阐述科学的方法论了。
悬置
悬置
虽然使用了这一术语,但是几乎确信我在误用这个现象学概念(主要是我也不懂现象学),请读者自行甄别。
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就是,悬置那些科学方法本身无法解决的部分。例如,世界是否存在、世界是否有规律、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真理是否存在、真理是否可能被发现。
虽然不同人的看法不同,当然有人把这些当作不证自明的真理,也有人把这种前提视为科学作为宗教或信仰的属性。但这些并不影响科学的具体实践,可谓殊途同归了。
质疑
首先,质疑一切,尤其是对自身的质疑。或者说,保留被质疑的可能,不承认存在不容置疑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对自身的质疑。
诚然科学已经获得巨大成就,我们纠正了过去诸多错误,现在我们的科学似乎前所未有的正确/准确;但这里的悖论在于,当下的正确性正反映了过去科学的错误性,过去的科学在那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正确”,却都被现在新的科学所否定。那么完全有理由持有这样的信念(信念当然不是知识),即当下的科学知识会在未来被推翻。
但同样是这种质疑和迭代过程,避免了固守错误信念的可能。
科学与宗教
顺便一提,可证伪理论和自我质疑,是两个使科学与宗教区别开来的特点。如果需要反驳类似“科学也是迷信”的说法,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概率统计
注意,科学及科学方法本身并不能确认某个“知识”是真理,事实上也不做这样的保证。科学只给出(如果有真理的话)更有可能是真理的知识,或者更有可能有效的知识。那么问题就落到了更有可能这个字眼上。在这个问题上,具体而言就是概率统计发挥作用的部分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理论对同一个实验做不同的预测。我们假定各种误差导致实验结果的分布是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的特性(这是数学知识,而不是科学知识),实验数据显示A理论正确的概率为99%以上,而B理论正确的概率为1%。那么,我们会认为A理论更有可能正确。
稍微详细一点。比如A理论预测值为100,并且如果正确的话实验数据99%概率在99-101范围内;B理论预测之为102,并且99%概率在101-103范围内。而实验结果为100.5,于是A更有可能正确。但是,这里99%的条件,是人为选定的,是一种“经验公式”。
关于数学的题外话
虽然大部分基础数学确实和大多数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我认为概率统计的知识能显著地影响人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幸存者偏差、贝叶斯公式、正态分布等。尤其是要了解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时间先后关系的区别。
剃刀
这里指奥坎姆剃刀,或者马赫原理。简而言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同样的效果为前期,采取更少假设、更简单的理论。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爱因斯坦,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或审美出发,认为宇宙应当是简洁的。他认为这是从马赫那里学到的这一思想,并尊称为马赫原理。但马赫本人则持相反看法,认为选取更简洁的理论只是为了更小的人类智力方面的开销。
选择科学…吗?
科学和科学知识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的进步有巨大影响,并且十分有效。
但是,科学本身就足够了吗?我们应该选择科学这样探索知识的方法论吗?有对科学的挑战吗?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选择?
科学足够了吗?
我们对真理的需求具体是什么?是认识真理还是以某种知识为基础的实践?
我认为两者都难以保证:科学不能保证发现真理,甚至不能保证真理存在;仅依赖科学知识不一定能做出最好的实践。
但是,如同民主一样,这也许是我们能实现的策略中最不差的一个。
将科学置于何处?
康德认为科学要为信仰留出空间,这里的信仰当然不只是宗教信仰(或者说科学知识从未涉足过宗教信仰),也包括道德观念、审美倾向等领域。
实际上科学正无孔不入地浸染这些领域,众多社会科学或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所谓科学正在“教导”我们该如何生活,更不必提愈演愈烈的AI领域对人类智能的影响。
最终这些科学会将我们引往何处?也许这是当下永远也无法得知的事情了。
后记
费劲写完这后发现和前一篇比似乎没有多什么内容,方法论本身也没写多少东西。看来科学哲学我要学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