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读后感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12月21日
保护自己的思想
这是近期看的最艰难的一本书了。过去看《词与物》半途而废,这次断断续续勉强算是看完了这本《单向度的人》,然而看完依然脑袋空空难以厘出输得内容。
尝试做一下书评/读后感/笔记,来让这本书被遗忘地慢一点,顺便放进外部记忆存储装置里。
单向度
首先要分析的当然是书题:“单向度”指什么?与之相对的是多向度,是指对问题、现象的多角度描述、解释、思考,并给出多种处理方式。而单向度不仅仅指只有唯一的描述、解释、思考的角度,还指在这个角度上只有一个方向,即顺从的方向,而没有反对的方向。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极权社会。它阻止了反对它的声音,这是一个没有反对者,或者说无法反对的社会。
当一个社会按照它的阻止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
这种极权,并不在于 禁止 现行制度的反面,而是彻底消除反面。在各类问题上,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每一个向度都只有肯定而没有否定。一个没有反面的社会是无法反对的社会。每个人都不舒服,但又没有难受到想要反抗。即使想要反抗,也不知道怎样反抗,不知道反抗的对象,甚至某些反抗方式会成为极权的一部分。
例如现在常被提起的“内卷”问题,当人追求美好生活时,通常选择努力工作。但竞争愈发激烈,以至于所有人都付出更多,但得到的并没有更多。于是更加努力,更加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反抗,难道不工作吗?该向谁反抗,工作的老板吗?其他与自己竞争的人吗?
例如文化和艺术,诸如漫威的电影越拍越烂,而好的制作精良的有深度、内涵的电影却难以生存。此时人们除了在网上口诛笔伐外,会想到这是一种应当被反抗的文化现象吗?但又如何反抗、向谁反抗呢?
例如奢侈品消费的趋势。苹果手机一年一年改过不啦?他库克都在做产品经理,他有那个创新能力吗?他没有那个能力晓得吧。我劝苹果先把这个科技和人文的理念搞清楚。耳机口取消了,mini款取消了,为了环保充电头也取消了,接下来要取消数据线了。脸都不要了。 许许多多的消费品在创造本不该有的需求,或者悄摸摸搞“计划报废”。消费主义迫使人购买各种商品,营造种种焦虑。这种情况如何反抗、向谁反抗?
在这种极权社会里,反抗的困难并不在于表面出现的阻碍。没有地主或奴隶主显而易见的剥削(当然资本家在剥削无差别劳动的剩余价值,但这一过程被隐藏在复杂的经济结构里,难以找到直接的剥削者),没有哪个组织明确地阻止艺术的多样发展及传播,没有粮票式的购买限制,苹果也不是垄断手机行业的资本寡头。
反对这种极权的困难在于,我们没有反抗的叙事或图式,我们不知道一个不如此极权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发达工业社会: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社会
除了“单向度”这个概念,副标题“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也值得一提。马尔库塞确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尔库塞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换句话说,本书批判的不是一二战之前的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为最终阶段的资本主义这种中学教材上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批判的角度方法而不是主题,批判的主体是发达工业社会.
以我朴素的学识,资产阶级是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无差别劳动中产生的剩余价值积累财富,以此循环往复。当生产力极大发展,使得所有人自由平等发展是每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前提和结果,当人的价值在于劳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没有压迫和剥削时,才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了。在这个看法下,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理应相应的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人类的解放,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但为什么反而促进形成了这种不自由的“单向度社会”呢?这样的问题不可能由知识浅薄的我说明,也不可能在一片博客的篇幅说明, 但依然值得尝试片面、浅薄地分析。
我想借用康德的术语来解释这种情况:在这种极权社会中,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里不仅指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手段,而是指更广泛的所有人都成为技术社会的手段。社会与人的关系从“社会和经济结构是人类群体行为涌现出的结构”转变为了“个人是从属于工业社会的一部分”。商品并不再是由人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而是人的需求被商品激发。不止商品和消费行为,包括艺术审美和创作、劳动等人类行为,都发生了这样主客体交换一般的转变。人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手段,成了它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手段。
这个世界势必成为甚至把管理者也包括在内的全面管理的材料。
向度是如何消失的?
那么其他的向度是如被抹除的呢?译者刘继在译后记中总结,认为马尔库塞从四个方面描述具体操作:
- 政治上实现了对立面的一体化
- 生活上使不同阶级的生活同化(事实上之后让他们的愿望一致,将阶级矛盾转化为个人实现其梦想的矛盾)
- 文化上将高层文化和现实同一起来
- 思想上流行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这样的肯定性哲学
但我并没有读懂这本书,也没有系统性读过其他相关理论,更没有社会政治或经济的实践,这使得我对译者的总结无法赞同也并不反对。在当前情况下我的思考和看法必然是片面和不成熟的,但我认为依然有必要记录下来。
政治上实现对立面的统一,是我毫无相关经验能做后天综合分析的。书中曾举例诸如工会的组织,原本应当是联合无产阶级反抗剥削的,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与统治阶级逐渐形成了合作关系。工会看似维护了公认的利益,却实际上是“维稳”的手段,为了“可持续剥削”工人。反抗不彻底等于彻底不反抗,借由表面上让渡出一部分权利,政府(统治者)反而缓慢地将工会改造成了统治的工具。在《娱乐至死》中曾指出一种(不是政治的但是类似的)荒诞的情景,即一些思想家反对诸如电视节目这样的传播媒介将一切娱乐化,他们却被邀请到电视节目与彼此辩论来表达思想:他们就这样被娱乐化了。我想到另一个非政治的例子是,例如《黑豹》和《小美人鱼》这样的电影,看似为某些群体争取权利,另一方面其实是另一种结构性的隐蔽的歧视。
在生活、艺术和思想的向度上,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剥夺,即令人无法想象与当前情景不同的的叙事。例如人应当可以选择各种生活方式,但“成功”的便准愈发单一,使人几乎只能有一种追求。用不准确但通俗的说法就是赚钱,然后昂贵的生活(所以说要多读《小王子》啊!)。
而艺术本身就应当具有反叛精神:
“艺术”是大拒绝,即对现存事物的抗议。
艺术只有作为否定力量才能拥有这种魔力。只有当形象是拒绝和驳斥已确立的秩序的活生生力量时,它才能经书自己的语言。
艺术的力量在于使人幻想,幻想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即使是现代主义作者,也应当使读者反思现实,而不是服从现实。杀死艺术的方式除了使之庸俗,还有使之失去观众。当代艺术常常被人认为“看不懂”,被人认为完全是少数艺术家的自嗨,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系。艺术的反叛绝不是靠零星的创作者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观众的欣赏和思考。(然而波普艺术本意想要反思消费潮流,反而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玩具。)
同样的,人的思想领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要么将超越的思考完全排除在现实之外,要么抹杀非肯定的思考。人常常认为哲学是少数哲学家的人物而与自己无关,把形而上学当作远离生活的“吃饱了撑的”。当人不再反思本体论、认识论和知识论的问题,当不再思考生存、时间、虚无和自由的伦理价值,当不质疑生活乃至宇宙意义时,人还能思考什么呢?人只能思考今天吃什么和房贷怎么还。另一方面,借由操作主义和语言改造,使人无法想象“正确”生活之外的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当语言受限时,人的思想就随之受限。《1984》中的“新话”就是如此协助控制思想的。当操作主义将 事物 与 操作事物等同起来,当反对性的语言被禁止或遗忘时,当抽象和超越的思想能力被抛弃时,反对的向度也随之消失了。
反抗单向度
身处这样的极权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时,批判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反抗这种全面管理、不做 单向度的人?在政治与生活方面,对我来说是彻底的盲区,所以只能反思生活、艺术和思想的方面。即是如此,我也是手足无措的,仿佛螳臂当车。
我想必然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关于艺术的审美,保护自己的反叛和愤怒;保护自己的思想能力,努力逃离信息茧房或各种形式的“思想封锁”。广泛地阅读、游历、体验,绝不轻信、永远质疑。
其他
当写读后感时才知道为什么这群B都写得又臭又长:不然确实写不清楚啊!还有好多想法想写但不知道怎么写,真是惆怅。总之这里补充点杂七杂八的想说没说的东西。
首先是一些零碎的不知道放到那里的想法:
- 1984年苹果的麦金塔电脑广告,是一个很好的广告。麦金塔电脑,是使1984不会成为《1984》的原因。借由
个人电脑
的概念,让人不被暴力极权限制思想。然而讽刺的是,似乎电脑(和智能手机)正成为我们步入《美丽新世界》世界的原因。(这个描述具体可以看《娱乐至死》)。 - 保护思想的部分,可以看看电影《超脱》中课上讲双重思想的部分,虽然我觉得它对 双重思想的解释是跑偏的,但保护自己思想的部分是同意的。
然后是一些其他值得搭配的资料:
- 书籍
- 《娱乐至死》
- 《美丽新世界》
- 《1984》
- 《他者的消失》(一定意义上是《单向度的人》的 续)
- 电影
- 《搏击俱乐部》
- 《极度空间》(这电影真是又好又烂hhhh)
- 《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