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批判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10月28日

元批判

动机之一来自重构网站

最近计划重构博客网站,将有一个分类是关于批判的博客。所以先写一个关于批判的博客。

在这个时代,经常有人质疑写博客有什么作用,所谓保持独立、传播思想的功能已经消失殆尽。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问题,至少对我来说。
(我)写博客不是为了做到什么结果,而是因为(我)认为应当这么做。不仅写博客如此,去做许多事情的原因不是做它能带来好结果,而是应当去做。比如表达、寻找自我、保持愤怒等。

ES MUSS SEIN!

以及批判

但在开始批判之前,首先进行一个自我批判,以及对批判本身的批判,或许可以称作元批判

关于批判的批判

对于批判本身的批判,至少包括讨论什么是批判、能够批判什么、如何批判等。

在历史上,有著名的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有这之后的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经济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现代、后现代主义批判;其他方面还发展出文化批判(阿多诺)和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当然还有女性主义、种族主义、国际关系等领域。
也许这个列表还可以更长一些,比如福柯对人类学的批判,对刑罚与社会;本雅明对摄影、媒介的批判;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赞颂;休谟对因果关系的颠覆等等。
也许批判不止停留在哲学家,也不止停留在康德之后。比如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卡夫卡、马尔克斯等文学家对各自时代和民族的描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杜尚的小便池、利西茨基的《红楔入白》用艺术作品反思艺术形式;这个名单大概还可以包括麦克卢汉、波兹曼(《娱乐至死》)、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奥威尔(《1984》)、沃霍尔(波普艺术)、马丁路德(没有金,宗教改革那个)、达达主义、《一条安达鲁狗》…

但我只是个名词党,根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就像张口上同调,闭口纤维丛的代数几何爱好者一样。

然而仅仅是被一些名词浸染,也多少能写下一些思考的片段。

后现代下的批判

首先我并不能说清楚什么是后现代,按照对时代做出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的划分,我只能尝试给出一些我所认为的感受,或列举一些意象。

  • 古典时代大概包含文艺复兴和启蒙,尊崇理性也发掘人性,在中国也许是自汉唐之后一直到清朝、民国。也许可以参考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恶化托尔斯泰。或者经济上属于农业、手工业、轻工业,封建社会或资本社会早期。
  • 现代和当代并不是一个意思,后者指时间上的当下。现代性是对古典的反思,比如黑格尔之后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之后的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艺术上自摄影技术之后的探索(立体主义、至上主义等)、现代技术发展后对技术的反色(海德格尔)、以及结构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也许经济上属于工业的时代,尤其是流水线的工业时代;社会上属于官僚主义、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上我想进入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卡夫卡。
  • 后现代在现代(逻辑上的)之后,是对现代性的反叛。但它是否真正到来、在哪些范围到来,是模糊不清的。整体上,后现代拒斥宏大叙事、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以解构主义作为代表。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也许和生产力法阵有关,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媒介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简单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二分已经不足以描述。似乎很难找到文学和艺术上的代表,最普遍的体现也许是充斥赛博空间的网络乐子人(如果作为乐子人,我觉得藤本树的炎拳也许算后现代)。有趣的是,尽管后现代似乎还没有全面到来,也已经有批判后现代而企图回到现代性乃至古典时代的尝试,比如《瞬息全宇宙》。

或者也许看EVA来理解:
EVA

在后现代语境下展开批判是困难的,甚至几乎不可能的。
也许我们已经进入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切严肃的讨论都变得娱乐化,成为电视节目(现在也许是网络综艺或短视频了);或许一切真实都已消失,成为景观,或者拟像;也许性别变得模糊流动,身份成为一种表演。
除了后现代本身,似乎很难找到真正可被批判的实体,只剩下其景象、拟像、复制品,宏大意义被否定,理论体系被解构,具体的社会事件都仿佛罗生门,只有真假不明的叙述而没有事件本身。
然而另一方面,在大众环境内又充斥着可批判的对象,每一则微博和新闻(和微博上的新闻),每一条引战帖,所有社交软件和大众/官方媒体仿佛都在创造爆点以供争论——或者说批判。
就如波兹曼所言,对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的批判,也会被制作成电视节目;或者对景观的批判,也会成为景观的一种。

在后现代语境下做宏大的、基础的批判,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成为无效的了。

在当代的批判

即使如此,这并不是放弃批判的理由。如前所述,后现代还没有全面到来,我们仍有机会夺回现实、真实、语言以及实在。
反抗即使可能是无效的,也依然是必要的;或者说批判本身并不以其效果为目的。

口嗨

就像骂人不只是为了对方改正一样,就是因为该骂。

批判方式不会只剩下一种(使用反证法,假设只有一种批判理论,至少会出现批判这种批判理论的批判,矛盾),多种批判共存才是通常情况。当然,以虚无主义或解构主义去解构一切意义、乃至快进到乐子人,也是其中一种。
然而我想要做的批判,就是阻止娱乐化、阻止意义的消解。*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但如果手里有锤子锯子饭铲苹果游戏手柄,那么世界就不只是一个钉子。使用多种批判理论,考察世界的各个方面,投以长久的凝视,“从事物拷打出存在”。

意识形态批判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因为它是宏大的叙事,更因为它实际上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失去这种整体把握,就难以展开全面批判。
日常生活批判,不止是对日常的生活内容批判,同时也是通过日常生活做批判,以批判的方式来生活。诚然这是困难且耗费精力的,宛如愤青般保持愤怒,保持思考,保持表达,保持对自己的诚实,按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放弃抵抗随波逐流,可能会更轻松,但是会消耗其他部分,也许是重要的那部分自我。
通过文化作品去解读背后的思潮,电影、小说、艺术本身就反应时代,大众媒体的各种媒介是世界被呈现的方式。以此为窗口同样可以窥探背后的显示。
对道德、正义、人性的古典思辨不会过时,而会以不同方式呈现;重新发现人、重视人,在不同时代会被反复提起。在当下的生产力与社会思潮下,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这一简单朴素的愿景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女性主义,这是不容忽视的视角,也是每一个人应当努力的方向。
尽管用了大量篇幅看似反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但实际上这个视角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现象学运动的口号*“禁止禁止”*也适用于当下各个思潮中。

批判的博客的困难

然而通过写博客来批判的困难之处在于,相对短小的篇幅必然使用部分论据,展开个别视角的批判。就像一个影评,可能只涉及情节发展,而没有谈论摄影风格、剪辑手法或演员演技,于是极大可能被误读和反对。

最后庸俗地回答一下“批判有什么用”。当下我也持一种悲观倾向,和朋友聊天时不禁问出“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的问题,我想要引用朋友对我的回答来回应这些问题:

如果什么都不做是不会变好的!

保持批判

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停止批判,不要欺骗自己;保持理性、保持感性,面对世界,面对自己。


元批判
https://hiraethecho.github.io/hexo/essays/meta-critique/
作者
Hiraeth
发布于
2025年9月4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