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的诞生¶
读 《导读福柯》之后的一些笔记。原文摘抄在这里。
胡说八道
虽然但是,我学的二三四五手知识,甚至主要从memes学习福柯知识,这个笔记可以视为胡说八道。
概览¶
主要内容包括从审判罪行、维护君主威严的公开处刑,到审判犯人的人性,出现刑罚和监狱,再到渗透社会所有角落的规训手段。
惩罚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记录了惩罚的变化历史。断头台的景观
指的是中世纪的公开处刑。之后转向人道的刑罚,再到监狱的诞生。
进一步的,出现了监狱,且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监狱,学校、工厂、军队、医院,都使用监狱的技术,来规训所有人,限定正常的范围。
历史与阶级的变化¶
如果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和阶级角度来看,从公开处刑到刑罚,背后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君主代表的封建统治式微,中产阶级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保证资本发展。中产阶级不再像君主那样渴望报仇雪恨,而是希望将惩罚作为一条避免未来犯罪的途径。因此惩罚必须是持久的。惩罚应当成为一座学校而不是一个节日;成为一本永远打开的书而不是一种仪式。
对顶层暴力的反抗首先是由底层发起的,但其原始反抗被中产阶级劫持,即掀翻王权又保留了对底层的压迫。
值得一提的是,福柯认为不同的惩罚方式并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是不同阶段的不同形式。断头台虽然残酷但并不野蛮或落后,是不同于监狱的一种技术而已。
规训¶
规训是全书的关键概念,同时也是最广为传播的篇章。
规训的目的在于生产驯顺且有用的身体,比如听话的学生。
规训的手段¶
摘抄一下摘抄:
- 空间手段:设置封闭的空间并不断划分成更小的空间,空间必须是功能性的场所,处于空间的人要发挥作用,并且空间有层级结构。
- 时间手段:规划时间表,强迫身体在何时做某事,并且强调穷尽性,不允许浪费的时间。
- 全景敞视监狱:实行一种低成本的监视效果,甚至达到自我监视的效果。
- 归档和检查:不断地进行检查,并对人进行文件化来归档。
规训的场所¶
从prison
到carceral
的转变,就意味着传统监狱的技术手段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铺陈开来。
从监狱延伸至社会的各种组织,比如学校、医院、工厂、军队。容易看到上述各种手段在这些场所的呈现:
- 空间:学校宿舍、教室的固定位置,工位、病床
- 时间:小到学校课程表,大到中考高考时间点、实习的时间(不能gap);医院作息表;工厂上下班打卡
- 敞视:教室后门的班主任
- 检查:考试、年终考核、体检
- 归档:学生档案、征信、公司背调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
- 场所中有一些角色凌驾于常规权力之上,比如狱卒、罚抄作业的老师、勒令禁止饮食的医生、安排工作任务的工头;
- 微小的惩罚:罚站、扣奖金等似乎不足以作为反抗理由的刑罚;
- 内鬼:班里负责打小报告的人,公司里偷听坏话的老板亲信;
由此,福柯解构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自我”(self)的神话。在他看来,自我并非独立、自主、自足的存在,而是各种规训与审查技术的造物,充塞其中的,是一整套“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的“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
权力¶
规训的实行是借由微观权力体系在社会的所有角落渗透来实现的。
Note
权力概念是福柯学说的重要部分,在《规劝与惩罚》中十分重要但不局限于这本书,也许以后多读一些后可以再深入探索,在此先简略介绍。
首先,权力的行使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君主暴力,转向生活中的网状结构,呈现方式也不再是表面上的明确命令,
真理/知识的权力¶
福柯非常重要的一个看法是,生产知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没有“纯洁”的知识。
科学与人文并非对立:
知识和权力是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无法脱离与社会控制的共谋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科学尺度和客观标准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面。毕竟,将“人文”与“科学”设想为敌人,是一种后浪漫主义时代的陈词滥调。
相反,福柯指出,在科学以实证性和理性自居,并将定义“人之意义何在”的工作留给人文之前,二者紧密也交织在一起,并作为人类学知识的一种混合形态,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而得以表现。
科学理性不会逃离权力:
福柯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启蒙能够置身于权力之外,并发挥使社会不受权力玷污的“清洁剂”作用。与此不同,他将人文社会科学视为现代权力关系的新发展中的某些部分与症候。
在现代,对于真理的宣告,以及对于“知识”的生产本身便会成为一种施行权力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对权力的逃离。
关于资本控制学术
这里有一个视频介绍了农药公司如何干涉学术论文,从而掩盖农药的危害。不过这还只是表面的权力影响科学,福柯阐述的不止于此。
没有无偏见的知识,就像(其实不像,但就是想起来了所以提一下这句话)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囿于一己之见就无法得出全整性的真理
不持有观点就无法展开思考
被发明的主体¶
权力的一个结果是,创造了可以被刑罚或规训的主体。当有人性这个概念后,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规范人的人性,以施加规训。
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具有一个内在的人格,它是初始性的,并且能够被加以完善,存在着一个我们能“发现”自己的内在领域。
福柯不同意上述观念:他将自我的发明视为个陷阱,一个充斥着权力关系的领域,尤其认为充溢于其中的是一整套“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的“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而不是个人的解放。
就像爱情
有了被创造的忠贞爱情的观念,才会借此建立婚姻制度。
当惩罚不是针对罪行,而是审问“你是什么样的人”时,通过生产关于“正常善良规范的人”的知识来要求人成为那样的人。
就像医院通过生产关于健康的知识,来规训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人。
这个定义似乎越来越窄
所以像我这样有病的人会选择有病也不治。
但是,规训手段并不为了消除不正常;恰恰相反,规训社会在不断生产不正常。
监狱并不消除罪犯,而是不断将罪犯转化为过失犯,并将其输送至社会中。通过这种“不正常”的个体,可以进一步对全社会实行规训。
福柯之后¶
在福柯对社会的洞察之后,社会的变化并没有停止,对社会的批判也没有。
从全景敞视主义来看,老大哥通过观看/监视来实行规训,而当代景观社会/消费社会/及之后不知道是啥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在网络赛博空间,许多人又渴望被观看,以此来确认自身(作为景观/小丑的虚假主体性)的存在。
不仅如此,在网络空间,监视者与被监视者的角色逐渐模糊,每个人都同时在观看和被观看
另一方面,德勒兹指出,20世纪之后的社会,将从规训社会转为控制社会,每个人不仅仅因其行为而被规训,甚至每个人的发展过程、行为准则都被控制。
我们必须做出的追问是:那么应该怎么办?但这不是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