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 (link #1)]
封面来自灯香花明2 的摄影作品
这篇文章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的碎碎念,第二个部分是推荐给哲学爱好者的
入门书单。如果只想要书单的读者,可以直接拉到最后。
小学五年级的某天,我学到了一篇课文,是林清玄写的《和时间赛跑》。它讲述了一个小孩
在外祖母去世后,逐渐意识到时间宝贵,此后抓紧时间努力的事情。这篇文章在当时非常打
动我,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说教意味有些浓厚。
[image 2 (link #3)]
那天下课后,我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去玩,而是一个人来到操场,坐在旁边的台阶上。冬日的
阳光很温暖,我身后有很多低年级的小孩在追逐打闹。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占据了我的心头
,我开始思考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我迟早会死,我的亲人也迟早会离开,一切最终都会消失……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思考“哲学”问题。
时间确实过得很快,之后我也将死亡的事情抛之脑后,继续度过快乐的日常生活,直到初中
。初二的某天,没有任何征兆和理由的,我突然开始想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学习呢?
为了谋生、为了“成功”?可这是别人强加给我的理由,我为什么要学习呢?顺着这个问题思
考,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情,“上学”和“学习”是不一样的。我讨厌的不是“学习”,而是“上
学”。那我为什么非上学不可呢?
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于是日思夜想,晚上也睡不着觉。我越来越不配合老师,尤其是语文
课。我再也不想写那些命题作文,那些是出题人想让我写的,而不是我自己要写的。我为什
么要拼尽全力去谄媚出题人呢?我开始不写作业,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空着作文纸不写。我当
时的成绩还算不错,于是老师很快就找我谈话,还通知了家长。他们用各种话术劝我努力学
,好好学,以后才会有好的前途。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为什么非上学不可呢?
这个问题以一种莫名奇妙的方式解决了。有一天我去堂哥家里玩,看到他在玩一个画面很好
的游戏。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游戏类型,一直以来我玩的都是QQ飞车、CF、DNF等等腾讯网游
。他向我介绍这个游戏叫《刺客信条》,你可以在城市里探索,爬上爬下,还可以刺杀敌人
。我觉得非常新奇,决定自己也在家里的电脑里下一个来玩。但家里的电脑配置很差,根本
玩不了。
既然自己玩不了,那就看别人玩吧。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找各种游戏实况和游戏评测来看,例
如纯黑做的“迅猛向游戏攻略解说”,以及Gamker的游戏评测。这些视频让我领略了很多单机
游戏的魅力。于是我迫切地想要一台PS4主机,它相比于同等性能的电脑要更便宜,占地空
间也更小。
但父母肯定不会答应的,于是我和父母约定,只要考上重点高中就给我买PS4主机。他们也
同意了。后来有一天我们去亲戚家做客,大人聊到我们的事情,说如果孩子们都能顺利考上
高中和大学,他们就安心了。原来如此,原来我只是好好上学就能让父母安心吗。
[image 3 (link #4)]
于是为了游戏主机,也为了让家里人安心,我从初二的暑假开始拼命准备升学考试。我就像
《和时间赛跑》里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完全换了一个人。我提前把暑假作业写完,并且开始
借高年级的课本来预习。开学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把初三上学期的都学完了。于是上课变
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作业量依然很大。
我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提升成绩、应对考试。有一次熬夜到凌晨2点,我睡了2个小时后重
新起来写作业,然后6点钟去上学。周末也不再有休息时间了。我一边看《夏目友人帐》,
一边写厚厚的物理备考资料。原本需要两个学期才能写完的考试资料,我在第一学期中段就
写完了。到了初三下学期,我也逐渐适应了学习的节奏,再加上我提前完成了很多作业,所
以任务量减轻了不少。我的作息越来越规律,休息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最后,我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父母也按照约定给我买了ps4。和机器一起送来的还有同捆
的《女神异闻录5》游戏光盘,一个会在将来改变我许多的游戏。
一切看似皆大欢喜,我拿到了游戏机,考上了重点高中。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暑假
开始不久,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虚无感。长期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反而让人不适应。
我迫切地寻找下一个目标,想让自己保持工作状态,但始终找不到。我打算预习一下高中的
科目,但又无法专心。我想去玩一下游戏,但又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实现目标并不让人满足,反而让人感到难受,这是我前所未料的。
汉斯又去钓了几次鱼。他头疼得厉害,心不在焉地坐在河岸旁,如今河水映照出来的是初
秋时分蔚蓝色的天空。他觉得难以解释,何以他当初那样为暑假的来到感到欢欣。现在他
倒觉得暑假已过,要到神学校去了,那才高兴呢。——赫尔曼·黑塞《在轮下》
高中的学习节奏更快,科目也更多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勉强跟上。我想按照初三那
样如法炮制,给自己确立一个“假象目标”,驱动自己前进。但我始终无法做到,总感觉使不
上力气。
周围的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们好像并不在乎成绩,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但我好像
除了考试,什么也不会。于是我再也无法欺骗自己了,我再也不想为了“分数”拼尽全力了。
我想学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真正能够对自己有帮助的本领。
我将来要做什么呢?
大概是在高二的时候,同样是在语文课本上,我读到了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让我
正式接触“哲学”这门学科。我从图书馆借了蒙田的散文集来看。在那个时候,蒙田就像是我
的导师一样,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文章,希望从中汲取某种生活上的启示。
[image 4 (link #5)]
但很快,蒙田也没有办法满足我了。我逐渐发现了蒙田的危险之处:他用精妙的文笔掩盖了
论述上的逻辑漏洞,而且他所举的某些例子也很难查证(尽管作为随笔,他并没有义务要做
到这种程度)。更重要的是,我的烦恼依然没有解决。于是,我开始阅读其他的哲学书籍,
包括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皮浪学说概要》、《庄子》、尼采的
著作等等。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听机核电台了。Gadio Pro节目经常会提到一些社
科类书籍,比如《单向度的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等,我感兴趣的书籍也都会也买
来研究。
但这种阅读习惯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几乎无法相信身边的一切了,我所阅读
的政治学、传播学和怀疑论的书籍,让我对身边的信息始终保持警惕。这条新闻是真的还是
假的?这条信息被我看到有什么用意?这段报纸的叙事结构是什么样的,它隐瞒了哪些信息
呢?书上写的东西都是真的吗,都值得信赖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我更加不愿意学习了。不只是上学的问题,我对“学习”本身都产生了反
感。我学的这些东西是“真知识”吗,如果不正确的话,那不是白费力气吗?那到底什么是正
确的呢,有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呢?
于是我像笛卡尔一样,开始对各个学科进行排查,结果是几乎什么都无法令人相信。我开始
对课本感到失望,因为我发现它对很多东西都没有进行彻底的解释,只是“常识”的罗列。唯
一能够让我相信的,只有语文和英语。至少文学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书上写的都是假的(现在
来看,并未如此),而外语能让我看懂更多东西,要阅读什么材料是我自己的事情。
那段日子是非常危险的,我的生活摇摇欲坠。我必须十分小心,否则周遭的事物会一碰即碎
。
时间已经到了高三,但我完全没有心思准备考试。有时课上到一半,我就感觉周围的空气令
人窒息,于是假装上厕所,实则去校园里闲逛,或者去图书馆里看《天工开物》、《植物学
图鉴》、《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之类的“闲书”。晚自习也成为了我的游乐场。情绪稳定的时
候,我就看些课外书。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我就在校园里散步,然后提前回宿舍睡觉。这样
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我被教导主任发现。
在这个时期,我通过《网络观察室》节目的图书推荐,接触了黑塞的《悉达多》。我看到黑
塞笔下的人物和我有类似的烦恼。于是我开始大量地阅读他的作品,希望能够得到“解药”。
但黑塞自身也在探索。即使我读到了他最后的作品《玻璃球游戏》,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
后来我意识到不能完全怀疑一切,起码要接受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否则生活将难以为继。但
我依然对于语言和信息非常敏感。我就像有洁癖一样,极力地将流行语、固有观念和我自己
的语言体系区分开来,以追求自身思想和表达的“纯洁性”。我也很少主动看任何社交媒体和
新闻,因为这些东西会让我忍不住去思考:消息来源是真的吗?这些在底下评论的人为什么
这样想?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们要吵架?为什么不能相互理解呢……这
种思考一旦开始,就很难刹住车,所以我能做的只有不去看这些东西。仅仅是查证消息来源
一条,就已经能消耗我全部的精力了。
当然,我需要和别人交流,为此我需要学习“最低限度的常识”来包装自己。于是我变成了两
个我:一个是和外界社会接轨的我,我的”人格面具“;另一个则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
和语言来活动的我,隐藏在身后。
很快高考过去,我进入了大学。经历了“网课时代”,我对大学生活毫无期待。我知道大部分
东西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学会,何必去上课呢?关键是我将来要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 ——《坛经》
我在业余时间继续阅读哲学书籍,想找到一个能够令自己满意的终极理论,解决那些一直困
扰着我的问题。但从古希腊哲学到后现代,从中国哲学到世界哲学,纵使哲学史上有无数多
种理论可供人挑选,也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完全说服我。每一个理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无
法解决的问题。而且,理论本身也不是为了解释一切而构造出来的,它只能用来解释它所关
注的问题和现象,一旦超出了那个范围,就会破绽百出。
我也曾向老师袒露过自己的烦恼,既然一切观点和行动都在不停地迭代,那岂不是所有人都
在犯错吗?她的建议是我无论如何都要选一条路走下去,不能一直作为旁观者等待。
于是我开始尝试各个领域,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
大一的时候,我尝试在专业之外,学习德语和法语,以便能够看懂哲学文献。因为语言是我
当时唯一不会怀疑的东西,而且确实有用。但这种尝试很快就失败了,因为我的日常生活完
全和这两种语言没有交叉,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
大二的时候,我开始重新捡起绘画,想尝试着以此来谋生。因为没有方法,所以我决定从画
照片开始。无论如何每天都要画满5张。我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虽然有所成效,但还是没
办法脱离参考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于是我在机组里求助,Jerry老师还有其他人都给了我很
有用的建议,其中就有madlineCG艺术研究室的“预科作业”。这是一份三个月的自学绘画作
业,针对的是缺乏绘画基础的新手。这份作业的内容量相当多,于是我利用寒假和开学第一
个学期的时间没日没夜地画画。除了吃饭睡觉,还有上课的时间,我几乎都在画。因为我的
基础很差,所以经常要加班熬夜。有时因为过度专注,好几天不看手机、不回消息,还会被
别人骂。在完成作业后,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不适合以此谋生。因为我的眼睛开始出现异
常,身体也因为熬夜和久坐出现了症状。更关键的是,当我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后,我不
知道自己该画什么了。我的大脑仿佛一片空白。
我真的有什么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吗?
大三的时候,我当上了某社团的社长。由于社团工作的需要,我开始高强度使用微信处理信
息,和各个部门对接,和各个负责人和领导对接,以及策划活动内容。每当我看到核聚变或
其他大型活动的筹办时,都会心里一紧。任何一场活动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绞尽脑汁。
于是我发现在将来要做的事情当中,还可以分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我
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去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奉献呢?但是,我应
该做什么方面的工作,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我所认为的“对社会有贡献”,是真的会对大
家有帮助,而不是自我感动吗?
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同学。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你说了这么多,你有真的为那些人做过什么吗?”
”你想做研究,你有真的去实地调查过吗?“
她的话揭穿了我的伪善。没错,我几乎没有主动参加过任何的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我也
很少为了求证某个结论而去实地探访调查。于是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情:我并不是真的想帮
助别人。我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感到好奇,又缺乏行动能力,只能拿着各种材料东拼西
凑罢了。
于是我不再去想这些事情,不再好为人师地指点别人,也不再假惺惺地发表自己关于社会的
看法。假如我真的有什么真知灼见,默默地去做就可以了。
卸任社长后,我开始学习音乐。虽然我一点基础也没有,但尝试一下,说不定它能成为我谋
生的手艺呢?我又尝试了四个月的时间,确实写出了一些曲子。但我越来越发觉到自己和专
业人士之间的差距了。专业人士能够快速听写,并分析动机的发展,曲式结构。他们能在短
时间内量产音乐,还能根据别人的需求定制音乐。但我连听写出脑海中的声音都要费劲全力
,更别说完成工作需求了。距离大学毕业还有不到半年时间,我能靠音乐谋生吗?
于是“投机主义者”回到了哲学学科。我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打算在这片自己熟悉的领域深
耕。但读得越多,我就越来越对纯粹的思辨感到厌倦,感觉一切都是在用文本解释文本,用
概念包装思想,用体系抹杀鲜活的现象。
非哲学领域的文本也是一样。很多文章借助一些理论和名人名言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可除
去这些,文章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呢?营销和包装多于新的事实,就像AI生成的文本一样。我
越来越觉得无聊,一切都很无聊。
于是我转向中国哲学。这也和我在大学期间学习过武术有关。我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哲学
的思想,竟然能够内化于技击与对抗当中,而不是停留于纸面。同时,我也开始发现哲学界
一些奇怪现象,例如中国古代哲学需要依赖西方哲学的框架才能得到解释等等。这让我感到
悲哀和无奈。
脱离理论尝试后,我开始注意到行动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行动近乎一种”强力“,一种“
降维打击”。无论是在好的意义上,还是在坏的意义上。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讲道理的“
,无论是否合理,已成定局的事情就是已成定局。可以有正当理由,也可以没有。
[image 6: 不听话就要被修正,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link
7)](不听话就要被修正,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哲学本身也是一种行动。构建理论、写书、文字被人传阅,这些也是行动的一种。既然如此
,哲学为什么只能写成学术论文,供小范围的人阅读呢?哲学思想不能通过文学来表达吗?
不可以通过视频、游戏、绘画等等媒介来表达吗?不可以通过运动、劳动、生活方式来表达
吗?文字难道就比这些媒介和活动要更优越吗,还是说文字更为廉价也更容易保存?
哲学家想要的是完备的理论,还是让这些理论改变人们的实际生活呢?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如果从传播与劝服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确实很有意思。就像《暗喻幻想》的主题那样——幻想
能够改变现实吗?从某种程度上看,只要它足够可信,就确实能够影响人,成为现实的一部
分,尽管可信并不意味着“合理”或“正确”。幻想和现实的差别,或许并没有那么大。我们所
生活的现实,或许正充满了虚构。
也许我把“哲学”的范围拓展得太大,让哲学家去做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了。也许有人会说,
照你这个说法,几乎所有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了不是吗?
但我目前确实是这么想的,行动本身就代表了某种思想和意志。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庄子·齐物论》
哲学入门书单(纯个人喜好推荐)¶
哲学史最好当成字典来查阅,因为你将会看到一场“哲学明星大乱斗”。所以重要的是跟着自
己的问题意识,来选择性地阅读原著和其他资料,不然会迷失在文字游戏里。下面的书或许
能帮助你看懂“哲学黑话”,看清某些故弄玄虚的言论,但并不能代替你思考。
中国哲学:深入研究需要掌握古代汉语。
- 《中国通史》 吕思勉,群言出版社【这其实是一本历史书,其中“学术”一章梳理了中
国古代的思想。读古代哲学也需要了解一些历史。】 - 《中国思想史》 钱穆, 九州出版社【非常简短的思想史梳理,优点是简洁,还增加了
史书中提到但没有留下著作的思想家。缺点是时代久远,部分观点明显有时代印记(例如
认为老子生活的年代晚于孔子等等)】 -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冯达文、郭齐勇编,人民出版社【教材,优点是框架
清晰。至于对各个思想家观点的归纳和评价,就见仁见智了】 - 《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商务印书馆【大部头著作,按照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
来对传统哲学思想进行分类,是从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系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的一次尝试。
适合在读完上面的书籍后拓展思路使用 】 -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商务印书馆【这本书尝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核
心概念进行了梳理,颇有新意,但同样因为时代久远,部分观点有时代印记】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要梳理了民国时期到改革
开放时期的部分思想。由于是“史论”,所以作者的个人观点浓厚,需要有自己的能力鉴别
】 - 《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译注,商务印书馆
-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 《易经杂说》 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有关周易的杂谈,入门书】,
- 《周易古经易解》 李维琦,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齐鲁书社
西方哲学:深入学习需掌握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拉丁语等外语,最好还具备一定的数
理化、逻辑学或计算机知识。
- 《西方哲学简史》《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按时间顺
序梳理了古希腊~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优点是框架清晰,观点归纳和评价见仁见智】 - 《哲学导论: 综合原典教程》 罗伯特·C.所罗门等编写 【按照主题来编写的哲学教材
,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哲学家的观点,可以和上面那本互为补充】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 商务印书馆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吴于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明
的起源,所以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罗马史的战争部分,可以配合b站”训练有素的将军“
的视频来看,会更加直观。】 - 《西方科学的起源》 戴维·林德伯格,商务印书馆【科学史经典,梳理了西方科学的早
期发展,但只到中世纪为止】 -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爱德华·戴克斯特霍伊斯,商务印书馆【中世纪到近代的部分可以看这个】 -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范式(paradigm)”概念的出处
,而且并不难读,是科学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学、认知科学
- 《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3版)》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优秀的马哲
教材,较为客观地梳理了马哲的发展史,有苏联和中国部分】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衣俊卿,
北京大学出版社【框架清晰,但叙述有点枯燥和混乱】 - 《伦理学是什么》 史蒂文·卢坡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较为轻松的入门小书】
- 《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 高辉,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知网可查,对国内异
常混乱的伦理学理论形态进行了划分,框架清晰,有理有据,可以当工具书来查阅】 - 《科学哲学读本》 李建会,金城出版社【框架清晰,但很难买到,图书馆应该有】
-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萨米尔·奥卡沙,译林出版社【如果上面的找不到,可以
看这本】 - 《技术哲学导论》 瓦尔·杜谢克,中信出版社
- 《科学技术学导论》瑟乔·西斯蒙多,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STS,SSK,ANT入门书籍】 - 《政治学通识》包刚升,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政治学的通识书籍,最后一章“如何做政治科学研究”很有用】 - 《心智:认知科学导论》 保罗·萨伽德, 上海辞书出版社【入门用书,但由于该学科
发展太快,部分内容已经过时。《原型》电台节目也涉及部分内容】
好用的视频资料:
认知科学课程(全英文) -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 thegreatcourses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vBMYvEod
TTC-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哲学(中英双字) 全36集 更新中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84y1r7gF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旦大学哲学课程(共10讲)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m1j7FR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