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花光全部身家,买到的也只有情绪价值

  • description: 穷人花光全部身家,买到的也只有情绪价值
  • source: url
  • author: Beta007

我们公司以前有个摄影师,时常到了月底的时候,都会过来问我能不能借点钱或是提前支取工资。

前阵子公司人事变动,他从W2的正式员工转成合同工(1099),一次性从自己的401k退休账号里取走了几万美金。 谁知道,才过了不到2个月,他又一次跑过来问我能不能月底的时候提早一点结清当月的单子,说着,给我看他的银行账户,说因为上个月账单晚了2天付,导致他的银行账号透支了。

我应了下来,但是,脑子里实在是想不通的震惊:这才2个月啊,那几万块钱去哪里了?! 他单身,住的公寓也很便宜,没有奢侈的穿戴,也不接济穷亲戚。所以,他的钱都去哪里了?

听了我的疑问,跟他比较熟的manager 叹气到,哎~,要不让他把银行账单拿出来,咱们看看有多少钱花在了onlyfan上?


陀洛夫耶夫斯基写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穷人》,也写了个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小文员“working poor”,怎么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入不敷出的故事 ——— 其实跟我们现在也没有多少区别。

小说由九等文员大叔马尔杰和无依无靠的贫穷少女瓦尔瓦拉之间通信组成。因为通篇都是一个角色对着另外一个角色诉说,角色因为各怀心思,讲出来的话并不是事实的全貌。 我们只能边看边猜。

信中直接可知的故事是,少女瓦尔瓦拉身世凄苦,父亲丢了在大庄园的工作,带着全家来到大城市彼得堡,没混出名堂,抑郁而亡;少女和体弱多病的母亲被“远房亲戚” 安娜夫人收留,不久母亲也去世,因为不满安娜的“婚事安排”,少女逃离了安娜,靠做点手工活过活。 少女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碰到了大叔马尔杰。马尔杰说自己是她的“远方亲戚”,自愿的当起了少女的“资助人”。

这位马尔杰可真是位绅士,为了资助少女,变卖了自己不多的财物,从舒适的单身公寓搬到了少女对面的贫民窟。但是只要每天可以从自己的小隔间看着少女的窗台,给她写信随便聊聊,他就别无所求——— 就连少女邀请他去家中吃便饭,他都怕闲言闲语而再三推脱。虽然微薄的薪水连养活自己都勉强,但是马尔杰对少女花起钱来,可是大方的很。给少女买花,买糖,少女一说生病不能做手工活,马上给生活补贴。。。 这么一来,马尔杰自己很快入不敷出了,交不起房租,吃不上饱饭,衣服鞋子破了也没钱补,连去借高利贷也因为完全没有抵押物而被拒绝。 幸好少女瓦尔瓦拉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马尔杰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会拿出自己不多的收入,反哺接济。

这个看起来温馨的一老一少在困难生活里相互打气相互扶持的故事,其实有很多疑点。 比如,少女瓦尔瓦拉哪来的这么些“远房亲戚”。 在父亲去世,孤儿寡母时期出现的“亲戚”安娜夫人,很明显就是个拉皮条的: 收集无依无靠的少女(安娜家中还豢养着另外一个“表妹”),请穷书生教她们知书达理,然后等成年拿出去卖个好价钱 —— 瓦尔瓦拉的出逃就是为了反抗安娜安排的“亲事”。 而在教会里偶然又碰到的亲切温柔的长辈马尔杰,真的是因为是瓦尔瓦拉的“远房亲戚”,才全心全意的当起了她的资助人吗?

这可能只是马尔杰掩盖自己真实欲望的谎言而已。

马尔杰在给少女的信中,提到过一件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 20来岁的马尔杰和朋友去戏院看戏,迷上了台上的主演女优。马尔杰每天都去戏院看她,为她大声喝彩,以至于太吵闹被赶出去戏院;他查到了女优的公寓住处,每天雇佣豪华的马车拉着自己在公寓楼下来来往往,只是幻想女优能从楼上注意到自己; 他去彼得堡高级的香铺买各种奢侈的脂粉礼物,却从来没有送出手去。。。 这次疯狂又毫无意义的暗恋搞到年轻的马尔杰几乎破产。 马尔杰在信中说起这事的时候,是以嘲笑自己的荒唐的语气来说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如今在做的,和当年没有任何区别。

他在教会对少女瓦尔瓦拉一见钟情,陷入狂恋。他自己又老又穷,没有任何吸引少女的资本,于是编出来自己是她“远房亲戚”,有义务当她的资助人的谎言,接近了少女。他以事事为少女着想的姿态,躲在“长辈”的身份里,述说对瓦尔瓦拉的爱恋。 他花尽薪水为瓦尔瓦拉购买各种少女一再说明没有必要的礼物,完全是因为自己对此甘之如饴 ——— 这是他笨拙的爱的语言。

可是马尔杰把自己逼到山穷水尽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呢 ? 仅仅是在窗户边看着瓦尔瓦拉的阳台跟她通信 ——— 连瓦尔瓦拉的热情约饭,他也因为害怕邻居的闲言闲语而再三推脱。

在马尔杰因为超出能力的“资助瓦尔瓦拉”而陷入窘境的时候,瓦尔瓦拉虽然有情有义拿出自己的手工钱相助。但是这样的窘迫,却让她意识到了生活的真相 ———“ 不幸会传染,穷人应该相互远离 。” 最后选择接受了安娜的安排,跟有家暴倾向的老地主成婚。


这发生在1846年的故事,怎么看怎么眼熟。稍微更新一下皮肤,完全可以无缝衔接到今天的美国消费时代的“新穷人” Incel 身上。

一个既没颜值又没有钱还有点爱面子,现实生活中没有可能约到女生的单身汉, 在ONLYFAN上订阅了一位女主播,把信用卡刷到爆来跟主播隔空“约会”。 为什么Onlyfan这么能吸金,就是给人造成了一种可以花钱买到真正的亲密的错觉。 Onlyfan的主编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很多时候就是邻家女生。 每月订阅就可以当“资助人”, 额外再花点钱,就可以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隔空亲密接触的机会 。比如,我们有次碰到一个做onlyfan的女生,她就笑说,有位大哥经常花钱请她“一起吃饭”——— 她一个人去到餐厅,点菜吃饭,开个直播给大哥看。

花钱在Onlyfun上和花钱在Porn上完全是不同的消费。Onlyfan上的消费不是简单的欲望的满足,感官的刺激,而是在买一种关于“亲密关系”的情绪价值。 为什么2025年的摄影师,和1846年的马尔杰会掏空家底去购买这样一种关于爱情的幻觉?

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赚的不多的working poor,花了钱,也确实买不到什么好东西。 是的,你能买到大量消费主义兜售给你的各种你本不需要的廉价商品。但是,你买不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高等教育; 优质的房产;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基金。。。 你也负担不起生活中哪些美好的东西:友谊, 爱情,家庭,梦想。。。

这么一来,在onlyfan的女主播或是不会爱上自己的少女身上花掉所有钱,也不是那么不可思议,毕竟买的不是“一蔬一饭,而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这个消费行为给自己贫乏生活带来的热情和希望,不比攒着付房租要强吗?

同样不提供任何实际交付,只提供情绪价值的,还有垃圾短视频,尼古丁,酒精,药物甚至是meme币。 比如马尔杰在完全陷入经济困境,交不上房租,连饭也吃不上的情况下,还会拿出仅有的一点钱去酗酒 ——— 在完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酒精麻痹神经而提供的短暂自由,可能就是值得的 ——— 不然生活太苦了,没点情绪支持,怎么提起精神再往前走?

我经常觉得,在美国做一个低收入的普通人,很难不对某一样药物成瘾。

因为花样繁多的药物太易得,这基本上是获得巅峰体验的最高性价比选择。 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环球旅行,红男绿女的热闹派对。。。。。。 这些体验都太贵了,而磕点药就能带D来同样强度的新奇刺激; 更不用说生活中需要非常用力非常幸运才有可能获得的成就感,意义感,幸福感,与人的亲密链接。。。。。。都可以靠药物来短暂模拟类似的情绪体验。韩国跨越阶级无望的年轻人则热衷于买meme币 ,反正靠努力也无法获得promise的成功人生,还不如赌在meme币上, 赌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meme币贩卖的就是关于实现梦想的情绪价值。


19世纪的彼得堡也好,21世纪的洛杉矶也好;绝望的穷人都默默地形成了这个共识:既然即使不管怎么攒钱,也永远也不可能买到这些好东西, 那全部花掉买一些高度类似的情绪价值,也好过就这样度过一潭死水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