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陷阱很多时候在束缚和伤害着每一个人,不论你是什么性别 | 钟馨乐 一席少年第14位讲者
- description: 钟馨乐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主理人在这里,有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学概念,叫做“多数无知”。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
- source: url
- author: 一席YiXi
一席YiXi 2025年07月31日 18:09
钟馨乐
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主理人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学概念,叫做“多数无知”。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所有人都会认同某一种主流规范。比如说,大家可能都认同男孩子要坚强,大家都觉得男生在青春期开点黄腔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我们不敢质疑,也不敢出声。
但其实在场的很多人内心可能和我们一样,有隐隐不舒服的感觉。只是大家出于惯性,默认别人不会这么想。所以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怀疑,但是每个人都不说出来,最后这个惯性、这个规范、这个剧本,它又被强化了。但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个事儿好像不太合适吧”,可能另外一个人就会松一口气,说“对,我也这么觉得”,这就是惯性被打破的时刻。
)
校园里的
“性别陷阱”
2025.05.25 上海 | 一席少年
大家好,我是钟馨乐,来自友乐青春。我们是一个教育公益机构,在工作中我们主要会陪伴和支持校园里的教育工作者,去构建更加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还有暴力事件的发生。
青春期的人际关系
提到青春期,提到人际关系,不知道此时此刻大家会想到什么。我想在开始前做一个小调查,如果你曾经在你的校园生活里面听到过、看到过,甚至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一些情景,邀请你举手让我看一下。
)
第一个是,你有没有看到过某一个女孩子,因为体型偏胖,所以同学们给她取外号,叫她肥婆?
你有没有在班级里面看到过男生和女生关系亲近,所以同学们就开始起哄,给他们组CP?
你有没有看到过班里面某个男孩子皮肤比较白,声音比较细,所以大家总是嘲笑他太娘了?
又或者,年级里面某一个女孩子长相特别好看,所以总是会流传着一些关于她性生活很丰富的传言,没有人知道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 相信在座的你,不管是还在学校里读书,还是说已经毕业离开校园多年了,这样的一些情节应该都不会特别陌生。 但我想说的是,你不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吗 ?为什么我们的年龄不太一样,我们生长的年代不太一样,我们可能出生和读书的地区也不太一样,但这样一些事情却反反复复在发生。它们只是偶然吗?
)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些看起来偶然的小事,很可能是一些早就被预设好的陷阱,等着我们跳下去。今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性别陷阱,而要更好地去识破这些陷阱,我们今天会需要用到一副特别的透视镜,也就是女性主义。
提到女性主义,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你可能会想到最近某一部特别火的大女主电视剧。你可能会想到网上一些跟女性权益有关的热点新闻,让人很痛心,让人很愤怒。当然你也有可能会想到一些舆论争议,甚至是骂战,比如觉得女性主义只是为女人说话,或者觉得又要打女拳了。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女性主义,它并不是要去对抗谁。它是要帮助我们去拆解校园里面那些很习以为常的性别陷阱,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它是怎么设计的,进而避免掉进去。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女性主义,是一种关于看见的方法。
小方的故事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故事的主角叫做小方。小方是一个初中生,在班里属于那种普普通通不太会被注意到的大多数。ta唯一的爱好就是很喜欢看小说。
最近小方不愿意去上学了,ta的家长问了ta好几次,特别着急,但是小方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在小方家长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两条线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条线索是小方的妈妈和班主任吴老师的沟通记录。在这个微信聊天记录里面,我们会看到小方最近学习成绩有点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妈妈还提到ta最近情绪波动比较大,以及ta最近似乎跟一个异性同学走得比较近。
)
我们再来看第二条线索。第二条线索来自小方的日记本。在日记本上,ta记录了有一天早上她去学校,前桌的同学突然就转过头来,带着一脸微妙的笑容跟ta说:“平常看你不声不响,没想到还是个情场老手。”小方一下子就愣住了,浑身冰冷,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
)
请大家根据这两条线索猜一猜,你们觉得小方怎么了,ta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可以大声一点让我听到。“被造黄谣了”,还有其他猜测吗?
其实我们可以再往前一点去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要从上学期开始讲起。在上学期刚刚进入初一的时候,小方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在这里认识了比ta大一年的小吴。小吴跟小方有一个共同喜欢的作者,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放学的时候,小方经常会去找小吴聊天。两个人的聊天被其他同学看在眼里,大家就开始给他们组CP。
在小吴好朋友的小群里,大家还开始调侃,说小方肯定是暗恋你吧。大家开始打赌,打赌小吴要花多长的时间可以把小方搞到手。
)
小吴本来只是把小方当成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是随着身边同学这么怂恿,这么起哄,久而久之也开始有点怀疑,小方估计确实是喜欢自己的吧。那要不就试一试?
于是某一天晚上,小吴就顺势在QQ上跟小方说:“你要不和我在一起吧。”但令小吴很意外的是,小方沉默了很久,隔了整整一天才回复消息,说:“抱歉,对不起,让你误会了,其实我有喜欢的人了。”
这个事情的发展让小吴特别意外。ta晚上越想越沮丧,而且越想越生气,还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ta在想,身边的同学们都觉得ta跟小方肯定会在一起,都觉得小方肯定喜欢自己,这下可怎么办呢,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吗?
于是冲动之下,ta就用自己的小号在校园的匿名墙上,发布了一则关于小方的谣言。这则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夸张、越传越离谱。就像大家刚刚猜到的那样,它最终传到了小方的面前。
)
听到这里,我想邀请大家再想一想,小方到底在经历什么呢?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会觉得小方早恋了。我们看到小方的班主任也确实是这么处理的。但事实上,小方正在经历的是非常典型的校园欺凌。
我们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学生之间的欺凌作出了很明确的定义, 它指的就是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的,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方式去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外一方的伤害。
)
很明显,在刚刚讲的这个故事里,小吴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谣言,而且是蓄意的,所以已经构成欺凌了。但是我想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件事情里面只有小吴需要负责任吗?
如果小吴身边的好朋友没有起哄,没有怂恿;如果大家看到关于小方的谣言,没有随意相信,没有去传播;如果小方的家长和老师们,可以更早一点意识到小方到底在经历什么,而不是顺理成章的觉得孩子早恋了,这个事情会不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发展呢?
)
陷阱设置机制①
剧本
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团队接触的很多校园欺凌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现场就是这么复杂。 在这些故事中,往往没有一个人完全无辜,但是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在这个背后,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推动着他们往前走,然后掉进一个坑里面。
如果你戴上女性主义的透视镜,你就会发现这双看不见的手,其实是一套已经被预设好了的剧本。
这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想停下来问一问大家。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刚刚在描述小方故事的时候,我没有提到过小方和小吴的性别。但我很好奇,在你刚刚听的过程中,你想象中小方的性别是什么?为什么呢?
)
其实刚刚这个故事,是我们团队结合过去接触过的好几例同类型的真实案例杂糅和改编出来的。我们在教师培训讲座中,经常跟老师们分享这个案例,然后抛出刚刚这个问题。然后几乎无一例外,所有老师都会非常笃定地告诉我,小方一定是个女孩子,因为在大家的经验里,被传黄谣的往往是女生,而在关系里面主动去追求,主动追求不成又恼羞成怒的,往往是男孩子。
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某一性别做出某一些行为,有这么快速这么笃定的判断? 难道男孩子女孩子们天生就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我们会发现,其实是因为男孩跟女孩们从小就被教会了一套剧本。 我们可以回到小方的故事中,来详细的找一下这套剧本的痕迹。
男孩与女孩
先来说小吴。你有没有发现小吴在这段关系里特别自信。直到最后被表白拒绝, 当他看到小方主动频繁地来找自己,他就理所当然觉得这是一个示好和喜欢的信号。当然这中间也有他身边的好朋友一直起哄和怂恿的成分。大家都觉得追求女生是一个特别值得讨论的事情,追到了女生就是成功的表现 。
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看到过太多“霸道总裁爱上你”的剧情了。我们鼓 励男孩子,你要敢拼,你要敢抢,有喜欢的人你就要大胆地去追, 于是在男性的同辈群体中,谁更有恋爱经验,谁更受女生欢迎,往往会被视为有男子气概的表现。
)
而当表白被拒绝之后,其实我们会看到,比起伤心难过,其实小吴感受到更多的是愤怒和担心。他很担心因为小方拒绝了自己,会导致自己在好朋友面前没有面子。
为什么小吴这么在意面子? 因为我们从小告诉男孩子再委屈你也要忍着,不能随便哭,你不能随便示弱,因为一旦示弱,你可能就会被嘲笑不够像男人。
我们再来看小方。为什么这个黄谣明明毫无根据,却造成了这么大的杀伤力,让小方连学都不愿意去上了?为什么小方明明什么都没有做,但是面对同班同学的这种调侃和嘲讽,她却不敢直接反驳,也不敢去跟家长和老师们直说呢?
很可能在小方更小一点的时候,当她去坐地铁的时候,她会被妈妈提醒说:“你坐着的时候不要岔开腿来,女孩子要矜持一点。”很可能当她尝试穿一条短一点的裙子出门的时候,爸爸会提醒她:“你要不要换一条裙子,这样会有一点暴露。”
)
又或者,她曾经跟全年级的女同学们一起,被老师叫到阶梯教室,然后老师把门关上,把窗帘拉上,给她们上了一节青春期的生理卫生课。在这节课上老师反复提醒女孩子们:“你们要保护好自己,不然女孩子以后会吃亏的。” 这样一些信号都在反复告诉女生,性是羞耻的,性是肮脏的,你需要为自己的个人安全负责任。
你有没有发现,这套剧本其实特别双标,它一方面鼓励男孩子,“你们要大胆地求爱,你们要积极地争取”,但是却提醒女孩子“要做好自我约束,要保护清白”。 这套剧本向我们承诺,只要你照着它演,你就会被喜欢,会被认同,会被尊重,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子的,很有可能就像小方和小吴的故事,一不小心我们就掉进了性别陷阱里面。
《混沌少年时》
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就是《混沌少年时》。在这部电视剧里,13岁的男孩杰米杀害了他的同班女生。在被杀害之前,这个女孩子的裸照经由她的男朋友,被传播给了全校的男生,导致她名誉扫地。
如果我告诉你杰米之所以杀害这个女孩子,是想趁着被传播裸照、被分手的脆弱空档期向她告白,让她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却没想到这个女生拒绝他还羞辱他,杰米觉得恼羞成怒,于是冲动杀人,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男孩子糟糕透顶呢?
)
但是我还想告诉你,杰米他其实在学校里一直很不受欢迎。他没有谈过恋爱,在大家眼里是那种可怜的屌丝,他的爸爸从小对他有很高的期许,希望他做个男子汉,希望他身材强壮,希望他运动能力好,但是他却总是让父亲失望,没有办法满足传统的剧本对于男孩子的期待。
这让他承受了非常巨大的压力,所以他对自己产生了很深很深的厌弃和沮丧,又经由社交媒体,他把这一套沮丧、绝望和仇恨转移到了女性的身上。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杰米的形象变得更复杂了一点?他当然很可恨,但同时好像又有一点点可怜。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所以我并不想要为这个男孩子开脱。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个性别陷阱,它很多时候在束缚和伤害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你是什么性别。
)
陷阱设置机制②
惩罚
如果这套剧本只是给我们一些很虚幻的美好承诺,那很有可能它的力量还不会这么大。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陷阱的设置机制,我们把它叫“惩罚”。
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的校园生活里,在你的人际关系中,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你觉得最可怕的惩罚方式是什么?
)
电影《最好的我们》剧照
“被孤立”,我听到了。
青春期是我们努力去建立自我认同,去探索和理解我是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需要依赖别人的评价去照见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别人的接纳,我们特别担心自己是一个人。但有时候正是这种对于被孤立和被排斥的恐惧,会让我们成为想象不到的怪物。
小冰的故事
在这里,我想跟你分享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我们团队的一位志愿者:小冰。在小冰小学的时候,因为身材格外矮小,她饱受学校里同学们的嘲笑和欺凌。但有一次,一个同班女生站出来替她说了话,把她拯救出了这个被欺凌的困境。小冰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两个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但是小冰 慢慢 发现这段友谊不太对劲。一旦两个人闹绝交,这个女孩子就会带动身边所有女生集体孤立小冰。她们假装看不见小冰的存在,在小冰的面前表现得特别亲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拒绝带上她,而且还会当着她的面十分明显地说一些坏话,去内涵她的身高。
为了不再被这样集体孤立,小冰学会了小心翼翼地讨好。她还发现, 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是巩固联盟最好的方法 ,所以这个女孩子讨厌谁,小冰就跟着讨厌谁,这个女孩子疏远谁,小冰也就跟着疏远谁。甚至小冰还学习去做间谍,她把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关于这个女孩子的坏话,传递给这个女孩子,以此来作为投名状,表示自己的忠诚。
女孩间 的 “宫斗戏”
小冰回顾这段关系的时候,她觉得这段关系特别像“宫斗戏”,这个女孩子就像被大家簇拥在中心的女王,其他女生都是围绕她转的妃子。 在这段关系里,她感受到很强很强的权力不对等,而且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
后来,小冰在这个女孩的小团体里遇到了另外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和小冰有很类似的经历,她们都曾被欺凌,然后被这个女王拯救了出来,自此成为了她的小跟班。
小冰出于惺惺相惜,也出于信任,跟这个女孩子分享了自己对这个小团体的一些观察和怀疑。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子转头就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那个女王,背刺了小冰。
)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些关系操纵,比如孤立、排挤、背地议论,它似乎特别容易成为女孩之间关系的一些武器。但是在这里,我想要提醒,并不是女孩子天生就喜欢搞小团体,或者说女孩子天生心思就更敏感复杂一点。
如果戴上女性主义的透视镜,你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性别陷阱。因为很多女孩子,包括我在内,我们从小都不断被长辈教育,你是一个女孩子,你要温柔一点,你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你要体贴别人。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部宫斗戏叫做《金枝欲孽》,特别的火,我相信可能今天在座很多人没有看过, 但是这种女孩之间的相互竞争、勾心斗角,表面上很和气、背地里却相互议论的戏码,仍然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电视剧、小说,以及我们的短视频里面。
)
在回顾这段童年的经历时,小冰觉得其实她并没有责怪那个出卖自己的女孩,她 说, “我们其实都只是那个权力结构下的产物,是被迫拉进这个游戏又学会了规则的玩家,是曾经的受害者,为了自保,变成了加害者。”
确实你会发现,这套惩罚机制专门针对那些不配合、不忠诚、不一样的人。它利用大家对于被孤立和被排斥的恐惧,推动着我们去遵照那个性别剧本,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掉进坑里面。 但如果跳出来你就会发现,这样一套通过制造共同敌人来巩固团结的逻辑,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成为那个被惩罚和被针对的对象。
)
陷阱设置机制③
惯性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有一点无力,有一点沮丧?因为听起来这个陷阱吸引力这么大,好像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幸免。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它说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有些东西你看起来觉得它坚不可摧,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你伸手去碰一下它,它可能就像一只纸老虎,你一戳就破了一个洞。这就会涉及到我们现在要讲的第三个惩罚规则:惯性。
这个设置的机制指的是什么呢?
小夏的故事
我想再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把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小夏。小夏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她的胸部开始发育,开始膨胀,像一个皮球一样。这样明显的身体特征,让她在学校里遭受到了很严重的体貌羞辱。男生们会故意扯她的内衣肩带,戏弄她,看她出丑,当着她的面说想要强奸她。
有一次,一个女孩把她的裙子给掀起来,故意让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夏觉得自己就好像一个被别人摆布的玩偶一样,无地自容。
有一次她专门去问了一个女孩子,她问:“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对待我?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了你们?”但女孩子给了她一个很意料之外的答案,她说:“没有,因为看到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想这么做。”
)
听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做事情这么不过脑子呢?但是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在我们跟很多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的经验里, 我们会看到那些校园欺凌的现场里,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又或者说,他们没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我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校园 欺凌中的“大多数”
有一项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告诉我们,其实在真正的欺凌场景里面,施暴者和受暴者大概只占到20%,而剩下的80%都是旁观者。
在这些旁观者里,有一些会主动去协助欺凌者,有一些会在一边煽风点火,有一些会袖手旁观,有一些人内心很同情,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会积极地站出来,去制止这个暴力。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场景里,真正有明确意图要伤害他人的,可能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那剩余的大多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
我想请你回忆一下,在你自己的校园生活里,当你听到某一些谣言满天飞,当你看到某一个同学又被叫外号嘲笑了,当你看到男孩子在开黄腔,在说一些让你觉得很冒犯的脏话,你心里面会不会隐隐地觉得不太对劲和不太舒服?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传言它是真的吗,听起来好离谱;你可能会觉得无聊,怎么大家又开始聊八卦,就不能好好学习呢;你可能会在想,他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我们背地里总是说他的坏话;或者你有一点不太确定这个事它真的只是玩笑吗,它看起来有点太过分了。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学概念,叫做 “多数无知”。它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所有人都会认同某一种主流规范。
比如说,大家可能都认同男孩子要坚强,大家都觉得男生在青春期开点黄腔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我们不敢质疑,也不敢出声。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但其实在场的很多人内心可能和我们一样,有隐隐不舒服的感觉。只是大家出于惯性,默认别人不会这么想。
所以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怀疑,但是每个人都不说出来,最后这个惯性、这个规范、这个剧本,它又被强化了。 但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个事儿好像不太合适吧”,可能另外一个人就会松一口气,说“对,我也这么觉得”,这就是惯性被打破的时刻。
真人 图书馆:讲故事
那怎么样让更多人可以有勇气去打破这个惯性,去表达自己心里的不舒服呢?在工作里我们发现,就像今天一样,讲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我们会邀请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在人际关系里感受到不舒服、不对劲,甚至是曾经被误解被欺凌的人,去回顾和梳理他们的生命故事。我们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邀请老师们带进自己的课堂,去跟同学们一起讨论。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同学们可以看见,原来那种我内心隐隐觉得不太对劲的感觉,其实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么想,它们是值得被讨论被讲述和被倾听的。
)
有一次当老师把小夏的故事带进课堂,跟大家讨论小夏遭遇的到底是欺凌还是玩笑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她举起手来,很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我就是小夏,因为长得有一点胖,从小到大听到了太多这样的话。 我以前怀疑是不是我确实身材不够好,但是上完这节课我终于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问题。”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女生被小团体孤立和排挤的故事,就像刚刚小冰的故事一样。有一个同学在课堂最后分享说,自己有一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但最近这个朋友开始对自己很糟糕,因为她的成绩慢慢不如自己,她感受到一些嫉妒。
在这节课之前,这个同学心里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对这段友谊付出的努力还不够多?但现在她意识到,当我们在友谊里感受到不舒服,我们可以明确地表达,也可以选择离开。
)
还有一次,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去播放了一个跟小方的经历类似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男生总是对自己喜欢的女生冷嘲热讽,甚至是开黄腔去羞辱她。
老师跟大家讨论:“为什么这个男生要选择用欺负和羞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呢?”
有同学说,因为这个男生想刷存在感,但他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有同学说,因为这个男孩子不好意思讲,如果讲出来被拒绝了会很没有面子。
还有一个女孩子的发言特别有力量,她说:“ 这个男生需要知道他真正想讲的东西是什么,他想说的话不是非要用脏话和黄腔才能表达出来。 ”
还有一次,我给学生做了一个讲座,放了一个气质阴柔的男孩子被欺凌的故事。我跟大家讨论,为什么在男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以及如果我们站出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结果?
在讲座结束之后,有一个女孩子来找我,跟我分享了她的一个困扰。
她说他们班上也有类似的一个男生,同学们平常总是排挤他,说话的时候也总是阴阳他。这个女孩子其实跟这个男生没有什么过节,在她看来这个男孩子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她意识到自己会无意中受到班级氛围的影响,对这个男生也开始有一些偏见,甚至有时候会参与到对他的孤立和排挤中。
)
她跟我讲这段话的时候眼睛红了,特别懊恼,特别愧疚。我说:“你现在能够意识到同学们对你的影响,并且有一些反思,这本身就很有勇气。你觉得你还可以做一些什么让自己以及这个同学感受好一点吗?”
她想了一想,很诚实地说:“我觉得做不了什么,我本身在班里就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如果主动去帮他,可能我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孤立无援。”
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达到了一个共识: 也许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也没有办法去做一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不要被这个惯性带着走,可以尽量控制自己不被同学们的态度影响,尽可能用更客观公正一点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男生,让他感受到多一点真诚和友好。
)
停一停,问一问
所以你看,不管在什么样的处境里,我们还是有机会去找到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当我们戴上女性主义的透视镜,当我们尝试去看到那些性别陷阱,看到它们到底是怎么设置,怎么骗人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在无意识遵循惯性之前,停一停,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
那下一次,当你对某一个同学有情绪的时候,当你不好意思直接表达的时候,也许你可以停一停,克制住你想要背后蛐蛐他的冲动,你可以尝试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先当面跟他聊一聊,哪怕是当面吵一架也好。你要相信真诚的沟通和表达,永远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
下一次,当你听到好朋友在议论某一个女生的八卦时,停一停,克制住你要参与讨论和想要笑出来的冲动,你可以直接岔开话题,或者直接告诉你的朋友:“不要聊这些八卦了,没有什么意思。”
下一次,当你看到某个同学因为不一样被孤立和排挤的时候,停一停,克制住你想要走开的冲动,你不一定要冲上去,做那个保护他的超级英雄,我们也很难做到,但是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传递一些善意。
比如说报告给一个可信任的成年人,比如说给他写一张小纸条,告诉他其实有人是在关心和支持他的,又或者当你看到他一个人在饭堂里吃饭,他一个人走在校园里,你可以走上去和他并肩前行,这都是一件我们能做到的事情。
如果你是家长或者老师
那下一次,当你想提醒男孩子“你要坚强一点,不要动不动就哭”的时候,停一停,你可以告诉他“哭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这一点都不丢人”。
下一次,当你想要提醒女孩子们“要保护好自己,不然你会吃亏”的时候,停一停,我们要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在情感里受到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保护别人,所以比起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女孩子,我们更需要告诉男孩子,我们要在亲密关系里,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界限以及选择。
)
电影《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剧照
下一次,当你听到孩子开黄腔,或者说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时,停一停,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青春期孩子都这样”。你要明确地告诉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告诉他,这是针对他人很严重的侮辱和冒犯,你需要为自己的话语负责。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女性主义理论家Sara Ahmed,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女性主义是从感觉开始的。” 正是当感觉到好像跟周围不是很合拍,当意识到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喜欢那些别人觉得我们会喜欢的东西时,我们才有机会去思考去质疑去打破那些惯性,避免掉进这些性别陷阱里。
)
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些时刻,成为了我们在日常中践行女性主义的时刻。所以我想邀请在座的伙伴们, 如果在自己的校园人际关系里,有一些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不舒服的感觉,你一定不要轻易放过它。因为它们或许正在提示你一些很宝贵的信息。它们正在告诉你,你不是必须要这样做,你一定还有别的选择。
谢谢大家。
)
)
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于 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盖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博物、心理等多领域内容,以跨学科视角拓展认知边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关注并“星标 ★ ”一席少年公众号 ↑,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线上内容和线下活动信息。
)
回顾:
👉 高考最看重的能力,成了AI时代最不重要的能力 | 沈辛成 一席少年第13位讲者
👉 教育到底该为几个学生的成功而欢呼,还是为更多同学的失败而反思 | 李果 一席少年第20位讲者
👉 这只水虻背上居然背着一个钢铁侠的面具 |杨小峰 一席少年第1位讲者
👉 要成为优质杠精,我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教会大家,因为只需要三步|苏德超 一席少年第2位讲者
👉 奥运场所水质差致运动员呕吐,清华校庆不升国旗?造谣比编剧还敢编 | 丁阳 一席少年第3位讲者
👉 在我们的生命中,体验能够被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 冯军鹤 一席少年第5位讲者
👉 1984年的一个早晨,他把这杯东西“咕咚”一声,灌进了肚子里 | 李治中 一席少年第6位讲者
👉 我们不要枉为青年,不要过早地格式化 | 梁永安 一席少年第8位讲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