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田野工作和现象学适配度好高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个非人类学/社会学背景的人,我一直对田野工作的方法论非常感兴趣。田野调查的魅力,在于它能将我们带入他人的“生活世界”,捕捉那些问卷和统计数据无法触及的、鲜活的、被行动者自身赋予意义的日常实践。现象学方法更是为其注入了灵魂:它要求研究者搁置先入为主的判断(“悬置”),以开放和反思的姿态,去探究现象如何本真地显现其意义,而非用理论“剪刀”去裁剪现实(避免“盆景主义”)。这种对“意义”和“本真”的深度追求,正是田野调查区别于简单观察或资料收集的核心价值。
社会学 / 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现象学方法的核心要点
一、核心目标:探究 “意义” 与 “本质”
田野调查的根本目的是理解行动者赋予其行为、话语及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而非仅收集资料。它遵循胡塞尔 “回到事物本身” 的原则,追求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 即现象如何摆脱理论预设而自显其内涵,区别于研究者主观建构的概念框架。
二、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与 “生活世界”
现象学方法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胡塞尔提出的 “生活世界”(Lebenswelt),即前反思的、被直观体验的日常实践场域。这是意义生成的原初根基,区别于科学或哲学建构的抽象世界。
三、核心方法论原则:“悬置”(Epoché)
操作要求:研究者需暂时 “悬置” 自然态度下的判断、理论框架(如结构功能主义)及文化偏见(胡塞尔 “括号法”),避免 “价值先行” 或 “概念先行”。
批判对象:反对 “盆景主义”(即预设结论后选择性过滤资料),强调以开放心态直面现象。
目的:通过悬置接触 “纯粹现象”,还原行动者的本真经验,避免偏见扭曲对意义的理解。
四、田野调查作为 “意义探究” 的全程性
现象学视角将田野调查视为从进入现场起的持续意义建构过程,而非资料收集的预备阶段。研究者需在现场即时感知社会现象,通过 “具身参与” 理解其当下意义,如参与仪式时同步记录身体感知与情感体验。
五、对研究者的要求:反思性与开放性
承认预设:研究者不可避免带有偏见(费特曼),需通过反思性日志明确自身倾向性(如文化背景、理论偏好)。
方法论控制:运用三角检验(多源证据互证)、情境化分析(将现象置于具体历史脉络)等方法,降低主观影响,但需注意与 “价值无涉” 的区别(悬置是方法论操作,而非伦理立场)。
六、理论基础:胡塞尔、海德格尔与舒茨
胡塞尔:提供 “悬置” 与 “本质还原” 的方法论,强调直面现象本身的意义结构。
海德格尔:将现象学与存在论结合,指出意义生成于 “此在”(Dasein)的 “在世存在”,即人通过实践活动赋予世界意义。
舒茨(补充):其现象学社会学将胡塞尔理论应用于社会行动研究,提出 “主体间性” 概念,为理解 “他者经验” 提供桥梁,与田野工作中的 “文化翻译” 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