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场“猎女”狂欢散去以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荡妇羞辱”(slutshaming)一词意为“对女性的污名化”,包括因女性的行为和衣着而诋毁她或损坏她的名声,一名女性一旦被贴上对应的标签,便会遭到极大的恶意攻击和羞辱。

在如今的互联网中,诸如“Easy girl”“捞女”等污名化女性的词语层出不穷。而这些词语的背后,隐藏着不断被强化的“双重标准”。

正如《当我生的是男孩》作者、法国记者奥蕾莉亚·勃朗指出的,在大众的观念中,男性很重视积累性经验,但女性就不可以,一个有过多性经历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肮脏的”。并且,在这个期待女孩被动、男孩主动的世界里,性别歧视、骚扰和暴力依然是男女关系的主要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双重标准”?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对女孩和男孩的教育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培养出尊重女性的男性吗?

奥蕾莉亚·勃朗在《当我生的是男孩》中讨论了这些问题,并指出受电视、电子游戏等媒介的影响,固有的性别偏见自孩子成长时就被灌输进他们的意识里,其背后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也在不断被强化。

“这个过度性化的社会,女性不可抗拒地沦为了物件。”我们需要更新男孩的性教育,破除大众对“性”的误读。

📌

有次在公园散步时,我看到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他们在玩一种很常见的游戏:对男孩来说,这个游戏的重点在于拉女孩的裙子(如果拉不了裙子,就拉T恤)。与此同时,女孩们不得不逃跑躲藏以远离男孩。我不知道她们究竟是在嬉闹还是在遭罪,而周围的几个成年人则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对这些大人来说,这显然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我不禁想到,这个游乐场完美预示了这些孩子成年后的亲密生活。这里像是某种斗兽场,女孩注定要成为猎物(视情况而定,也可能是狩猎战利品),男孩则是狩猎者。这是一个我们期待女孩被动、男孩主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情感被认为是女性化的,性则是男性化的。 在这个世界里,性同意的概念与量子物理学定律一样鲜为人知。在这个世界里,性别歧视、骚扰和暴力依然是男女关系的主要特征。

这个世界,我们很清楚,正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花点儿时间思考一下孩子们的情感、恋爱和性教育,这个世界就不会改变。

“物化女性”的幽灵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性化的社会,赤裸的身体和让人想入非非的内容随处可见。毋庸置疑,我们的孩子不能幸免。

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做过一对小兄妹的“保姆”,每天晚上我都会去小学门口接他们放学。我还记得有天我们经过一个张贴了某内衣品牌的巨幅广告的公交车站,画面上一个丰满的、衣着暴露的女人向路人投来慵懒的目光。这时候,想要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几乎不可能!在我们交谈时,我发现九岁的亚瑟完全被这张照片钉住了。

《广告狂人》

这个小男孩什么都不想错过,甚至还想知道更多:“为什么她没穿外衣? 而且为什么她要摆出这种姿势?”听到他这么问,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我手足无措。我能感到他想继续这个话题,但我选择了回避。因为我既希望能诚实地回答他,又害怕会发表不当言论,还要考虑到让他意识到“物化女性”问题的必要,这些都让我感到纠结。

十多年后,我也总是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它如此常见却又揭示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几乎每当我瞥见那些装点着报刊亭门面的杂志封面时,我都会重新思考一遍那个问题。当我无数次看到广告里出现女性身体时,我也会想起那个问题,而这些广告这么设计仅是为了更好地向我们推销瓷砖、沙发或洗发水(也就是说它们特别特别常见)。这一次次的观察都让我更加确认: 在这个过度性化的社会,女性不可抗拒地沦为了物件。

2017年,法国最高视听委员会仔细审查了超过2000个电视广告:其中三分之二(67%)的广告中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性感角色,这其中又有超过半数(54%)的女性“部分或全部裸露”。但这种趋势并非只出现在广告中。2016年以来,汤博乐(Tumblr)上的账号“好莱坞的无头女性”就如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一直在整理发布各种只展示女性身体(锥形腿、低领口、丰乳肥臀)而没有脸的影视海报。

真是富有启发性!从《王牌特工》到《欲望都市》,再到《小黄人大眼萌》和《都铎王朝》,影视世界一直都有将女性碎片化的恶习。此外,请记住,只有28%的女性有幸扮演过有台词的角色。

我们还可以说说电子游戏的世界。无论是在游戏制作工作室还是在屏幕上,那里的性别歧视现象都更猖獗。2005年,美国的两位研究员研究了游戏中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其中80%的女性形象被塑造成“性感”“衣着暴露”或“美丽”。

《古墓丽影》

十二年后,另一个科学团队调查了性别歧视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内容的分析能够看出,在获得成功的游戏中,女性要么鲜少出现,要么就是负面人物,再或者就是被拯救的公主或被征服的对象,她们都是配角,且外表被性感化了。

在接受法新社的采访时,洛朗·贝格如此解释道,他是参与这一调查的研究员之一。这些极端刻板的表现形式会给玩家带来性别歧视的影响吗?研究员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调查了13000多名十一岁至十九岁的法国年轻人后(这是迄今为止收集的最大样本量),他们指出,电子游戏的影响比电视更甚,“无论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宗教信仰如何,通常情况下,电子游戏都与性别歧视密切相关”。

被各种充满性别歧视意味的图像所包围,孩子们会通过内化这种“物化女性”的意象来构建自己。 一个失语的女人(甚至没有头!)最终会沦为一具只为取悦男人而存在的躯体。这对女孩和男孩都会产生影响:对女孩来说,尤其影响了她们对身体和吸引力的看法;而对男孩来说,则是让他们更容易认为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诱惑男人、提供需求和满足欲望。这样一来,只要有女孩这么做了,她就会被认为是“随便的女孩”,不值得被尊敬。也因此,就算我们的社会文化日趋包容,固有的性别歧视偏见却依旧很难消失。

破除女孩的被污名化

年过四十仍信奉朋克精神的克波特博士不仅是一位勇敢抗击艾滋病的活动家,也是校园预防措施机构的组织者。有超过十五年的时间,他都在访问法兰西岛地区的高校,与年轻人交流关于性的议题,并在每次见面会结束后向学生们分发避孕套(因此他使用的是化名)。无论他去的是什么类型的学校,他都能看到青少年的观念仍然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的确,女孩和男孩对于两性关系的想法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数段情感经历的男性会被归类为‘发电机’、帅哥,他们获得的评价都很正面;对于女孩来说,评价则比较负面,她们会被认为是‘随便的女孩’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善多少。”我们坐在餐桌前,面对着一盘黎巴嫩菜时,他这么对我说。

《欲望都市》

克波特博士在课堂上看到的情况,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也在全法十八岁以上的人群中观察到了。2007年,这两家机构共同发表了《法国两性关系调查报告》,这是对法国人两性关系进行的规模最大的统计调查,该调查早前也曾于1970年和1992年进行过。在这次调查中,共有12000人接受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员的采访。

有何结论呢? 两点:第一是当今的人比1970年代的人更重视两性间的亲密关系;第二是我们仍然会根据谈话对象的性别而赋予亲密关系不同的意义。报告强调:“尽管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事实证明男女的亲密关系之间依然存在差异。当话题涉及到亲密关系时,对女性来说,情感和婚姻是必要条件,而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女性的多样性和身材等都是必要的。”换一种说法就是:女性更应该忠诚于爱人,而男性更应该丰富自己的经验。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和许多专家一直在媒体上传播的“两性互补”的想法直接相关。一方面,女性生性温柔、浪漫、被动且少有生理上的冲动;另一方面,男性天生活泼、好斗,并总是被不可避免的各种需求欲望所驱使。这一观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对法国人的亲密关系的调查也显示,73%的女性和59%的男性都认为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生理上的需求。

然而,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科学研究破除。例如,2011年,俄亥俄大学(美国)的研究员特里·费希尔就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认男性是否真的比女性更常联想到性。根据调查,她发现,受访男性平均每天想到性十九次,而女性则有十次。许多媒体迅速将此结果转述为“男人痴迷于性”,却忘了进一步说明男人也没少考虑睡觉或吃饭。

《傲骨贤妻》

也就是说,男性会比女性更多地表达基本需求。再说,研究中也强调了,这只是一个平均值(有人更频繁地想到性,而有人则更少)。这项研究最后的结论是:“想到性的频率与生理性别之外的变量有关。”

加拿大研究员梅雷迪思·奇弗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性行为。在一项实验中,她让男性和女性观看不同类型的性图像(异性恋的,同性恋的,自慰甚至是倭黑猩猩的性行为),并用放置在性器官上的传感器测量他们的性兴奋程度:总的来说,所有图像都会引起女性(不同程度的)性兴奋,而男性在面对其中一些图像时则完全无动于衷。

还有一个发现是:被询问时,女性会表示她们面对这些图像没有任何感觉,但她们的身体反应却恰恰相反!身体的反应和参与者自己的表述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在男性中却没有出现。这表明女性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甚至是完全被忽视了,就连女性自己都没意识到。

《本能》

这没什么好惊讶的。从古至今, 女性的性行为一直被严格禁止,她们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男性很重视积累性经验,但女性就不可以,否则她们就会被归类为“随便的女孩”和“荡妇”。 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标准”,即同样的行为,根据行为人所属的社会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评判。“一个有过性经历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肮脏的’。但对男性来说,这都不是事!”克波特博士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观察到。

即使在今天, 贞洁仍然被视作女性的“珍宝”(需要保护),而对男性来说,这却是一种负担(需要尽快甩掉)。 网上一搜就会出现几十页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论坛网站,在这些论坛里,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我都快上大学了,但还没跟女孩发生过关系,更惨的是,我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和女孩约会过。在我这个年纪,这事真的很严重,好丢脸。”像这样的信息,网络上不在少数。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男子气概的模型在持续影响着男孩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总是)男孩在主导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发生五十年后,两性关系却仍然在以男性为“主导”。“在一切与决策有关的问题上,我们都有具体的事要做:谁先采取行动?谁先挑逗?谁先勾搭?谁有权拿主意、出现和说话?谁应该占据空间?如今,这些主要还是男性在做。”透过观察,克波特博士得到了这一结论。

据他所说,这种权力关系的不对称很早就出现了。从小学开始,老师会更多地与男孩互动,把发言权交到男孩手上。 女孩们被打发到操场边缘时,男孩们却总是占据着(操场的)中心位置。 这种权力关系在公共空间中一直存在,绝大部分的公共空间仍然被男性占据(且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

《坏孩子的天空》

Manspreading(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男性开腿”“男式占座”或更粗俗直接的“水晶睾丸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现象,即许多男人在公共场所坐下时,总是将双腿分得非常开,迫使他们邻座的人(更常见的是他们邻座的女性)缩成一团。

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在纽约、首尔、鹿特丹和马德里等城市发起运动,倡议男性们不要占据所有空间。这可能有些好笑,但也的确质问了我们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方式,这些教育包括他们与自己的身体、他人以及权力的关系。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男孩就习惯了处于中心位置,树立威信,做出决定。“这会造成脆弱的亲密关系。”克波特博士观察到。他用更专业的语言进一步解释:“如果一个女性迫于压力与男性进行无防护措施的性行为(这种压力常见于异性恋夫妇之间),那么这绝对与我们从蹒跚学步以来就赋予彼此的社会角色有关。”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还有色情产业的产品,都强化了这种模式。

为了更平等的未来

让我们与荡妇羞辱作斗争。 “荡妇羞辱”(slutshaming)一词由北美女性主义者提出,意为“对女性的污名化”,包括因女性的行为和衣着而诋毁她或损坏她的名声。 尽管如此,当我们的朋友珍妮断言,那些穿着裸露招摇过市的女孩“不自重”时,我们也认同了,而当表亲休伯特因为某个女人经常换伴侣,就评价她是“交际花”时,我们也附和了。

通常这些困扰着女孩的“坏名声”都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如穿着、言行等。荡妇羞辱的想法正是来源于认同一些女性是值得尊重的,而另一些不值得。顺着这个逻辑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女性即便受到侮辱、殴打,甚至被逼自杀,她也不该抱怨(“她不该穿成那样”“谁让她不检点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就是为什么荡妇羞辱是一种灾难,我们必须与它作斗争。(更何况对男性而言不存在与之相同的困扰)。在家里也一样,因为我们轻蔑地谈论一些女孩时,就是在向孩子们暗示,外表性感或情感经历丰富的女孩不值得被尊重。很显然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要揭开男性和女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这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需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解构与“男性化”和“女性化”相关的刻板印象,这其中就包括质疑许多围绕两性行为展开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而等孩子长大到一定年纪时,我们可以提醒他们一些简单的事实:

· 女性也有欲望;

· 女性与男性一样,有权享受自由;

· 女性的拥有亲密关系并不比男性的可耻;

· 男性并非都是性活跃的;

· 男性也重视柔情;

· 所有的取向都是值得尊重的。

消除男孩们的疑虑。两性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情感,而非其他。至于有些男孩可能会遇到的功能障碍,它的确有可能发生!但也没关系。所有男人都有可能面临这种状况,哪怕是在他们对伴侣有欲望的情况下。(因此,交流和善意在亲密关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老友记》

给他们一个正面的(和更平等的)形象。 两性关系并不是支配的同义词。 我们要向男孩解释清楚,只有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基础上,支配才可以是双方情感生活中的一部分,且由哪一方主导都行。

让我们记住:尊重他人并关注对方,并不意味着就注定会无聊乏味。与之正相反,摆脱刻板印象的束缚意味着有机会发现真正的自己;意味着要让自己被内心的感受所引导,而不是强迫自己追随偏见;意味着能够向对方敞开心扉,而不用害怕被评判;还意味着让自己有机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