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的数学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10月13日
作为科学的数学
动机
这一篇大概算是讨论科学的系列文章的支线。起因是在一次聚餐听学术八卦时,一位老师提到,他认为现在很多数学论文其实都是错的(要是加上我那垃圾的毕业论文,确实)。
图文无关
全篇图文无关,只是一些好玩的meme而已。
在科学何以可能中就提出,数学并不能算是科学,它不依赖现实世界,因此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来说,数学和其他科学(比如物理)是不同的。
方法论上来说也是不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依赖于实验的,而数学的方法论是依赖于逻辑的。
但是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应当说,一个理想的与人无关的数学结构,确实是不同于科学的;但人所研究的数学,则与科学有相似属性。
社会建构的数学
福柯认为科学知识是权力的实践形式,也许也包括数学知识。
例如,科学研究的偏向是受现实应用影响的,我们人类会认为这个理论比那个理论更深刻/重要/优美/高端;而数学研究的偏向类似,受其在科学中的应用和实际掌权者的兴趣影响,会倾向于认为这个定理/理论比那个更深刻/高端。
考察一下菲尔兹奖的候选和实际获奖的成果,再看看评选者是哪些人。或者看看高校有哪些方向的人抱团,管理层的人是搞什么方向的。
不可知的错误
另一个相似之处在于知识中的错误。在科学中的错误,即使不考虑人为错误,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很容易持有一种不可知论的观点(类似于人为误差和系统误差)。而数学从形式化的角度看根本没有正确和错误,只有数理逻辑中的布尔值,这个值不是“真”或“假”的含义。纯逻辑而言数学是“可知”的,虽然这个可知范围被哥德尔定理缩小了。
但是一旦在数学研究中考虑人类的因素,似乎人类本身在逻辑上犯的错误,也是一个不可知的因素了。诸如同行审议的方式,是为了论文结论的正确性,但仅仅是一个尝试而已,并不能做出保证。现代数学论文其实充斥着自然语言的论证(因此也充斥着“跳步”),都依赖人类的理解来判断其逻辑正确性,这是十分靠不住的。
没有人了解全貌
而且由于分支的细化,可能某个领域只有少数人理解,如果他们同时搞错了某个步骤,那就完蛋了。同时各个领域互相关联,大部分情况是不加考察地使用不理解的结果(类似于调用外部库)。因此没有人知道费马大定理的全部内容,也没有人完全掌握有限单群分类。
以我自己的论文为例,里面一堆我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我只是把别人论文的结果拿过来用而已。
工程化的数学
在人类社会的实际操作上,数学甚至和工业工程相似。
例如没有研究过EGA细节的人也可能可以将其当作黑箱去发展stack上的代数几何,就像某个工厂的设备可以生产某种原料以供下一步生产;但是这个工厂的设备、流程等都不可复现了。很多技术手册因为年代久远,看似完整记录全部制作工艺,实际上是无法参考的,就像美国无法重造土星五号一样。
数学论文也是类似的,很多定理来自某个古代的论文,只有影印版且符号系统完全不同,还有很多不加定义的那个时代的约定俗成,或者根本找不到原始论文,而且这个过程还是递归的。
回到形式主义
有一些人尝试搞形式化证明,陶哲轩就搞Lean语言做数学形式化证明,用计算机验证逻辑正确性。这需要把论文的自然语言转写成基础逻辑的语言。这也许只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很明显这样依然需要验证代码的正确性,类似于机器证明四色定理。想要debug的话,可以使用相应的代码工具,但是这些代码工具同样可能有错误,这很容易引出无穷后退的问题。
写过代码的当然知道,即使测试样例足够多,在某些边界条件下程序依然可能出现非预期的行为。而且这样庞大的代码量必然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全部完成,我们又一次依赖于信任其他人的工作。
悲观的前景
不幸的是,在科学中总是能够用做实验的方法找到错误,而在数学中似乎没有相应的手段。也许在这个领域里,数学研究的结果也只是“够用”的正确。说实话这挺让我不安的,但似乎也没什么办法,而且甚至寄希望于这种草台班子特性来让我的垃圾论文得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