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没有宿舍的日子
逆天国科大
吐槽一下国科大逆天的决策和通知。
- 首先是不知道哪坨领导,突然决定青年公寓宿舍楼翻修,一年一栋。
- 这栋宿舍楼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和研究所,各自想办法去
- 每个所策略不同,有些让出去租房住,有些所里找地方住
- 数学所计划把学生分到其他几处公寓,把住两三个人的四人间变成住三四个人的四人间
都读到博士了还住四人间,连个阳台都没有晾衣服也要在室内真恶心啊
- 为了缓解资源紧张,开始鼓励自行租房,提供补助。6.10填表统计外住意愿,并声称会后续发通知
- 直到7.1学校没有任何通知,但是宿舍群突然通知7.4之前退宿
这就是逆天国科大,从上往下的决策完全单方向,没有中间提出方案-反馈方案,通知时间和截止时间极短。
想象一个学生,想要外住但是没有学校消息,那6.10之后应该去找房子住吗?然后7.1突然被通知7.4要搬走,太变态了。
宿舍历程
万万没想到大学前两年的宿舍是最宽敞的,也没想到和那些舍友是关系最好的。有阳台,好多箱子。宿舍的地下有浴室洗衣机。
然后搬到学院路,室友人没变,稍微小了一点,但是还是有阳台可以晾衣服,并且这一层就有浴室洗衣机。
研究生第一年在玉泉路,没有阳台的宿舍,在一个公共的阴暗房间晾衣服。浴室在几百米外的地下,冬天洗澡回宿舍头发能结冰。
第二年在校外一个莫名其妙的出租楼,两个上下铺三张桌子住三个人,狭小的衣柜。恶劣的公共卫生间和浴室。
第三年在青年公寓,终于有独立卫生间,但是卫生条件很差。两张床,两个桌子,阴暗潮湿。
之后是一系列颠沛流离。延毕的暑假在回龙观住学校提供的大房子,巨大的客厅,但是没人用。有厨房不会做饭。到学校需要15公里,骑车40分钟。
开学后又住第二年的出租屋,有个师弟家在北京,宿舍借我住。然后校领导巡视发现环境恶劣,临时搬到新的公寓,一室两厅一厨一卫,学了做饭,买了一大堆东西。到学校要6公里20分钟。
延毕结束的暑假去青年公寓,两个上床下桌,在加一个床一张桌。三个人住但其中一个很少在宿舍。
正式开学后的一年在盛地公寓,四个上床下桌,独立卫浴和洗衣机,住三个人。但是另外两个人的杂物超级多,心累。依旧没有阳台。从学校到宿舍楼的路线曲折离奇(恐吓着做人没趣味)。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实际上在校外住。
北京租房好贵啊
北京的房租是真的贵,屁大点地方三四千,四个房间住六个人,一个卫生间,没有阳台。到底是在图什么?寸土寸金的破地方,读到博士了依然没有单人宿舍。
四处听到诸如小城市(非一线城市)两千块整租一室两厅,或者河北租房高铁通勤北京上班。身处此处(北京此地)究竟是什么含义?
伍尔夫说,女人写作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有时候女性或者说性别属性只是某一现象、某一处境、某一群体的一个概括特征(就像外卖小哥食堂阿姨保安大爷),所以说读博的人也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
可是,我们要怎样的一间屋,去哪里找一间屋,我们需要怎样的一间屋,来供我们写作什么呢?
至少不应该是迷茫下盲从的北京五道口昂贵老破小的一间屋。
可是,该如何去往何处呢?
没有宿舍
2025-07-04 中午退宿,这下彻底没有宿舍了。
退宿时被迫大型断舍离,发现一个人必要的东西很少。然而好多东西买了扔,扔了买。消费和浪费使我迷茫。
第一次没有安全的处所,有一种岌岌可危的不安全感。经常有人说,人生的容错率比想象的高。有一类是熬出头了看来时路说的场面话,另一类就像多喝酒能涨酒量一样,是生活质量/自我期望和醉酒程度的下线越拉越低:第一次喝酒头晕就觉得喝多了,后来没喝吐到洗胃就是没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