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早午饭、紫竹院公园和酒吧的一天
广式早午饭、紫竹院公园和酒吧的一天
久违的早起出门,和朋友们一起吃喝聊天逛公园。
流水账与体验
广东驻京办
在广东驻京办吃云山茶餐厅 ,以为是广式早茶小点心,然而点的全是主食,碳水爆炸,好撑。好吃,很满足,有点贵,适合偶尔奢侈一下改善伙食。
紫竹院公园
附近的一个免费公园(但是可以办北京公园年卡),有一大半在搞冬季冰上、雪上项目
还有一些广场舞,十分热闹。在一个角落有一些斑竹林、
小池子、小亭子,这似乎才是公园得名之处,十分冷清。但是有冬日的阳光,
十分温暖,在亭子里和朋友聊天、草稿博客、逗猫(未遂)。
实在惬意。
酒吧
去了两家酒吧。先去了威士忌吧,纯饮布赫拉迪,好喝。和老板聊天,练两分钟尤克里里,然后被八卦hhhh期间还微信和朋友聊了一会儿相关的话题。之后去找女朋友,聊了今天的行程,还有和朋友的聊天话题。以一种官方的方式讨论未来、增进感情。
骑车
再顺便一提,久违地骑车出行,从六道口附近到长安街西单,再到广东大厦,再到五道口直至返回。体验不错,快乐。
一些聊天话题
于是就该谈一谈聊天话题了。聚会的起因是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分手,引起一些我们的交流。
新时代女性
分手的原因大概是觉得一些未来具体的问题无法解决,包括生活习惯、和长辈的家庭关系、未来工作等,虽然仍然有感情但还是选择结束。给我的感觉是,新时代独立自由女性和传统父权制封建大家长结构的矛盾。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这样古老的观念依然迟钝地延续着。结婚
在这个时代,对女方来说依然常被认为是嫁入男方家庭成为其封建大家长体系
下的一员,而新时代女性则是希望两个人组成新家庭(事实上这已经不算很新的观念了,参考《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上野千鹤子声称的近现代资本主义下新式家庭概念的发明)。
上面是经济或社会学的角度,从两人在感情中的角色也有一些有趣的讨论。例如,聊天中的其中一个朋友指出,现在似乎是一些男生更缺爱,而一些女生则“反向恋爱脑”,独立自爱,不肯被迫改变自己曲意逢迎他人。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并试图通过经济独立来实现(例如自己工作自给自足获得户口而不是通过婚姻)。她们敢爱敢恨、当断则断,甚至让人(主要是我hhh)感到(褒义)残忍的决绝。
思想和思想的对抗
在散步时聊到一些如何恋爱的话题,我又提出来“思想上的对抗”的观点(以及时常想pua女朋友多读书)。似乎悲观的是,她们都认为这很困难,甚至进而自嘲“脑袋空空”、想做“快乐的猪”、“思维的懒惰”等(怀疑只不过是上班上的)。
大部分人似乎真的被困在琐碎的生活里,而没有精力做思想上的探索。然而人们真的会因为没有精力而没有这样的欲望吗?有一人说,她并没有学习的内驱力,需要外界驱动,例如多邻国那样有打卡、目标、鼓励等反馈才坚持下去,还比如需要帕梅拉那样带有陪伴效果的共同努力,不然很难自己做锻炼。另一个人则单纯的懒(肯定是上班上的)
对我来说,我自发地读书、看电影、学习,通常是出于某种好奇、探索欲,以及对生活和世界的某种愤怒和反抗而学习。另一方面,我认为“不思考”是一种很“疲惫”的事。当面对事物时,我很难接受不思考不辩驳(有点杠精的意思了),一些爆米花电影,我很难做到不动脑子地单纯消遣(当然思考累了就放空了,这毕竟是生理上的限制)。
不过我这样“怀着荒诞激情的反抗”也是之后才形成的,原本我也是安于现状的咸鱼心态。自一种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消沉萎靡,再转向另一种理想主义(这篇还没写完)。我不觉得人当真能诚实地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投降于生活。总应当有一些认识自我、成为自我的愿望,例如去写作、演奏、旅行、运动、表演等等。
恋爱
对恋爱的态度也聊了一些,大家的想法十分多种多样。
恋爱应该如何开始、如何进展呢?
在开始前,是否应该考虑未来呢?在表白前,是否考虑未来的规划,例如是否适合结婚,以及之后的问题?我个人是倾向于在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后再进一步发展,但也有人觉得要Carpie diem,考虑享受当下,互相喜欢就应该在一起。
在恋爱中,关系如何愈发紧密呢?是否应当和如何讨论未来呢?有分歧时怎么办呢?可能有人依然选择及时行乐,因为对那些话题(婚姻等)恐惧,避之不谈。当然也有人一起讨论,有分歧时,可能不肯退步,互相对抗;可能协调、妥协,各自磨合;可能一方卑微委屈依附,改变自己。恰好完美和谐相似又互补以至于无矛盾的“梦中情人”,这种关系如果存在那么实在是一个奇迹;但因此恰当的应该追求的关系就是互相妥协吗,不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吗?
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两人在某些本质问题上不肯改变自己,那么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似乎依然有两种态度:当断则断和无视问题延续关系。如果两方态度不同,大概就形成一方对另一方的纠缠。这实在悲剧。
恋爱在生活的重要性呢?
爱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吗?以获得真爱为人生首要目标,我想这并不完全是恋爱脑。我所说的贬义的恋爱脑,是指被一时的感情蒙蔽而不顾事实不做思考的人;以真爱为目标,也依然可以谨慎并克制情感。当然也有认为爱情并不那么重要的人,爱情并不是必须实现的事,选择宁缺毋滥,也不愿意为之过于努力乃至显著地改变自己。
婚姻
作为新时代的男性,我也一样认为婚姻应当是两人建立新的家庭,而不是并入男方的大家庭中。然而现实是这里依然有很多问题,面临诸多阻力。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是婚礼: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希望(如果有的话)一个小型的婚礼,只有双方和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某种意义上代表旧时代的婚礼常常带有巨大的婚宴,有双方家长,和家长的朋友,和朋友,和朋友的家长,和朋友的家长的朋友,和···(You know what I mean)这真的是令人恐惧的事。更不必提更旧时代的代表,包办婚姻,完全是“家族政治”的安排。
两种两代之间
这里说的两种,是指我们与上一代,和我们与下一代。要不要孩子这件事,似乎会逐渐变化。有趣的是,现代大部分年轻人(至少我身边的)似乎都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立志“让世代的创伤在我这里停止”。不过我更持悲观的态度,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问题,自认为能解决多少有点自大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悲观了,毕竟世界上也是有幸福的家庭的。
分享欲
在聊天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是分享欲。有一种观点是,恋爱中应当互相有分享欲,才是真的互相喜欢。有些人想要给对方分享,并且希望对方认真对待。诸如“嗯嗯,好看,你穿什么都好看,就选这个真有眼光”这样的敷衍不行;相反,对分享的话题有所评论甚至反对,则更能说明认真对待对方的分享。也有人喜欢被分享(不仅在恋爱中,朋友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模式),喜欢听别人说那些甚至自己一无所知的话题。例如我的分享欲主要出于“这个东西可太有意思了,你不知道可太可惜了”(我自认为没有什么说教心理在里面,但依然可能表现出“爹味”,sad),当对方不觉得有意思时,会让我有些挫败感hhhh。反之,如果对方分享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会很乐意听,甚至有时候是主动去问(例如在酒吧旁边是陌生人,得知在戏剧学院/清华美院后使劲学习)。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是相当自给自足的人,或者(上班上的)精疲力竭无力分享或被分享。于是两人关系呈现出“有去无回”的尴尬境地。过度疲惫的一方没有精力再回应伴侣的互动,是难过的事。然而也许好的关系是,与伴侣的互动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朋友和恋人
再谈一点关于恋人和朋友的区别。我和今天一起去玩的朋友,是从初中起就关系很好的。某种意义上,是和现在女朋友相比,在生活上更熟悉和适应的人。在她们面前,可以更不掩饰自己,不用小心翼翼。但是和女朋友时,常常会担心对方感受,不想伤害对方。例如疑似感冒的时候,可能会和朋友吐槽,但不想告诉女朋友以防对方担心。因为更在意,反而有了一点距离感。或者也许是我现在刚刚开始恋爱,还不能在日常生活意义上,对女朋友完全放松。
照相
说点另外的话题,关于照相。这篇的相片有少数几张我拍的,在公园的图都是别人的,我没有拍照。在一些哲学思想里,摄像是对当下的否认。
当一些美景出现时,例如公园的竹林,和骑车爬山时巨大的云的影子落在郁郁葱葱的山坡时,当我被震撼时,我会倾向于不去拍照记录:因为如果去拍照,那么欣赏体验这世界的不再是我,而是我的手机了。当拍照时,摄像头和外界形成了一次交互,而我在这之外是第三者,并不真实的在其中;当景色成为影像,那么我所体验的当下,便不完全属于我,而属于那个记录了;当回忆起这件事时,当我拿出图像时,我并不再**我的**回忆里,而在那个真实但不属于我的图像里。[^1]当景物成为图像时,这幅图像在那时和在以后便不再变化,于是它就不是**当下**了。然而,我此时的体验,随时间变化而在记忆中变化,才是对我有意义的**彼时**。图像是不变的,而我和我的记忆是变化的;图像不是属于我的,而记忆是属于我的。然而在另一些思想里,或者说对于一些摄影师来说,摄像更是一种创作而不只是记录,甚至影像和现实有着相同的本体论地位。显然上述是有点不必要的“多想”,多数人拍照只是随手拍一下而已。
- 标题: 广式早午饭、紫竹院公园和酒吧的一天
- 作者: HiraethEcho
- 创建于 : 2024-01-29 11:32:00
- 更新于 : 2024-01-30 12:34:00
- 链接: https://hiraethecho.github.io/hexo/diary/breakup/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